2015年3月,我从江津长风回到公司,于JLP区谢家湾公司老区的厂史办开始新的工作,正式开启了军品公司十年史以及建设集团第二部发展史的编纂事宜。考虑到这两部厂史都将由我一人承担编纂任务,经过慎重思考,我决定先用两年时间,集中精力完成《重庆建设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十年史(上篇)》(2009.7—2014.12)的编纂工作。而第二部厂史《建设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展史》(1991.1—2009.7)的编纂计划,则初步定在2017年初着手开展,并期望能在我2019年6月退休之前完成全部编纂工作。
基于上述规划,我精心制定了“十年史编纂实施方案”以及“工作推进表”。以《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十年史》作为重要参考蓝本,紧密结合公司军民分立之后的改革发展实际历程,针对体例结构、内容编排、叙事重点、突出特色等多个关键方面,认真拟定了十年史目录。4月初,积极组织公司各单位编写人员参与培训,并召开了编纂工作布置会,自此,在公司范围内全面拉开了资料收集工作的序幕。
9月伊始,各单位的资料陆续汇聚到厂史办。然而,不得不说,各单位上报的资料在质量方面存在一定需要提升的空间,缺漏之处较多,统计数据的口径也较为繁杂多样,这使得主要章节的编纂工作面临较大困难,想要保证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更是颇具挑战。但为了对历史负责,作为主编的我,秉持严谨态度,无奈之下只能采用最为原始的方法,从公司几年来的办公会记录、上会资料、工作笔记、各年度公司总结、各单位总结、各单位报告、内部简报、职代会、党代会报告、公司工作会材料、公司班子巡视材料、上级会议交流材料等海量的材料中,进行仔细梳理、摘取,并与各单位提供的资料相互印证。虽然这一过程工作量极大,且十分劳累,但也正是通过这样的努力,确保了编纂工作能够按照既定计划稳步推进。
2015年国庆节假期结束、恢复上班之后,公司领导打来电话,委婉地表示厂史编纂工作需暂停一阵子。自10月12日起,领导希望我回到巴南新厂区工作,主要承担职代会行政报告的起草任务。
我平静地接受了领导的安排,心中并未涌起那种受宠若惊之感。回首自己的职业生涯,虽说也曾偶尔有过某些高光时刻,可属于我的奋斗时代毕竟已经悄然结束了。算起来,我离开单位的核心工作圈子差不多有一年时间了。在这期间,我早已按规定上交了密钥以及涉密笔记本,移交了涉密电脑、涉密电话,也顺利办理了脱密手续。同时,手机里上级领导与总部机关的电话号码都被我一一删除,并且退出了公司内部和外部的各个工作群。如今领导再度需要我,想来不过是希望我在这特定任务中,短暂地充当一个辅助角色罢了。毕竟一线与二线工作存在明显差异,公司的主流社会大概率已不再有我的立足之地。曾经的下属们,也没有义务再听从我的调遣,单位当下所发生的诸多事务,也确实与我关联渐少。既然已不在那个职位上,自然不应再过度操心相应的事务,我需端正自身心态,明确自己的位置。回到单位后,少管闲事,少说闲话,对于所见之事,都应保持平和看待的态度,倘若别人没有主动询问,就尽量少发表意见,只需专注地敲击键盘,完成手头的稿件撰写工作便好。
在此期间,从10月12日至23日,我还接受安排,负责起草集团公司对公司领导班子任期考核所需的班子三年工作汇报材料。整个过程中,依旧需要参加各类相关会议,收集并梳理消化各式各样的文件、会议纪要、工作总结、汇报材料、上报文件、经验介绍以及当年发表的理论文章等丰富资料。而后,我全身心地投入到职代会报告的起草工作中,一直持续到2016年1月26日。值得一提的是,1月23日,重庆主城区迎来了一场极为罕见的大雪。从凌晨到中午,雪花如灵动的精灵,纷纷扬扬,在天际肆意飞舞。地势稍高之处,地面积雪洁白一片,仿佛一幅静谧而美妙的画卷,缓缓铺陈开来。那天恰好是周六,我因在公司加班修改职代会报告,看到厂区内的积雪直到下午才缓缓融化。
2016年1月27日,职代会报告定稿后,我返回厂史办继续厂史编纂工作。对照编写目录分门别类对上报资料进行了汇总和筛选。逐一找出篇目空缺或篇目不全的地方进行查漏补缺、编排和鉴别。3月开始,按照编纂计划,进入文字编纂。至12月,完成了33万字的《建设工业集团十年史(上篇)》的初稿,并呈报公司党政领导审阅。第一阶段的编纂计划按时完成。
2017年初,我按计划开始编纂第二部厂史《建设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展史》(1991.1—2009.7)。这部厂史的编纂工作是由我十二年前一手一脚启动并全面策划的,按照当时的计划,在完成了前期的部分基础工作(只收集到1991-2007年的厂史资料)后,由于企业整体搬迁的影响,公司于2008年撤销了厂史编纂机构,暂且停止编纂工作,对收集到的还未来得及进行系统整理汇总的各单位资料进行了封存。由于时间久远,公司几年来经过了整体搬迁、军民分立,机构、人员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给资料的补充收集、核实和总纂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1月,按照《建设集团发展史(1991-2009)》的篇目,我开始整理规纳2007年之前原公司发展史研究办公室收集的各单位资料,逐一找出上报资料不全、统计数字不准、篇目空缺或遗漏篇目较多的地方进行鉴别登记,制定了查漏补缺一揽表。2 -3月,我开始进行2008-2009年厂史的补充资料收集工作,先后到军品公司办公室、档案室、保密办、计划部、财务部、党群部和重建摩公司办公室、档案室等多个单位收集基础资料,联系走访了部分原公司退休领导、中层领导等人员进行访谈核实相关史实,总算补充收集了这两年的基本资料。
在此基础上,我参照65万字的公司首届厂史《国营第二九六厂史(1889-1990)》,结合面临的实际,制定了《分阶段总纂方案》,计划以后几年每年要完成总纂稿30万字以上。在方法上注重提高效率,先编纂完成资料收集较为齐全的篇目,再对资料收集不全、遗漏较多的篇目进行攻关。为尊重历史,计划总体上对军品公司的所涉篇目尽量写全,以对接《建设十年史》,使军品公司的历史不断档。在重建摩公司2008-2009年补充资料的收集上,力争主要篇目尽量收集,对涉及到支柱民品摩托车和空调压缩机的枝节篇目,实在收集不了的进行略写。4月开始,进入《建设集团发展史(1991-2009)》的总纂。至12月编纂完成了初稿34.5万字。
2018年,由于资料缺漏较多,采取了边写边补的方法,当年编纂完成了初稿41.6万字,累计达到76.1万字。至2019年5月底,又编纂完成了初稿23.8万字,累计达到99.9万字,6月初,我将《建设集团发展史(1991-2009)》总纂稿呈交公司党政领导审核。至此,全面完成了的两部厂史的编纂计划。
在我职业生涯逐步迈向尾声,即将告别工作舞台的这几年时光里,我始终坚守岗位,丝毫未曾对工作有过一丝懈怠。在全力投身厂史编纂工作的进程中,我亦依照公司的规划与安排,积极参与并努力做好各项力所能及的企业文化相关工作。
2015年,正值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以及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重要节点。从7月至9月期间,受公司的安排,我先后接待了重庆日报、重庆商报、重庆时报、武汉晚报、中央电视7台、九龙报等众多媒体的采访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我精心编写并提供了有关建设抗战史实的资料,字数累计达6万余字,同时还提供了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等厂史资料。不仅如此,我还积极参与组织了针对新进公司大学生的厂史教育活动,并在抗战山洞现场进行细致的讲解。到了10月,经公司推荐,我参加了重庆党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的成立大会,在会上我荣幸地被选举为研究分会理事,自那之后,我也多次积极参与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
2016年2月和6月,我分别向正在开发公司原址抗战山洞的JLP区房管局和JLP区文管所编写并提供了公司抗战资料。这些资料内容是我根据档案史料汇编,同时还附上了几十张珍贵的工厂老图片。并应邀参与了兵工抗战遗址博物馆筹建的座谈活动,并在活动中细致地介绍了工厂的抗战历史情况。期间,面对几批前来国务院批准的抗战山洞工厂遗址参观的领导以及媒体朋友,我也积极承担起讲解介绍的任务,力求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生动呈现。不仅如此,多次在JLP区宣传部、文联、作家协会所组织的抗战山洞工厂遗址参观、采风活动中,我同样热情地进行讲解介绍工作。
同年4月,我加入了CQ市JLP区作家协会。到了8月,我认真完成了公司党委领导交付的协助办公室修改公司第二届党代会报告的工作任务。
在2017年1月,应领导的安排,我再次参与了公司职代会报告的修改工作当中。期间,我也多次参加到公司新宣传片的方案构思、脚本修订以及审稿等一系列工作流程之中。自2月下旬起,直至3月10日,我数次参与公司巡视资料的修改与补充工作。3月,公司办公室转来《CQ市JLP区房管局关于提取建设厂厂史资料及相关图片的函》,按照办公室的要求,我为JLP区房管局与建川博物馆合作建设抗战兵工博物馆项目,精心汇编了十多万字的厂史资料及对应的照片。完成汇编后,该资料依次通过了公司办、党群部、保密办进行严格的保密审查程序,提供给对方指定联系人建川博物馆,助力其在原工厂的洞子车间顺利开展抗战兵工博物馆的建设工作。6月,我接受了《九龙报》记者的采访,详细地介绍了公司的抗战历史情况,期望能让更多人了解那段珍贵的历史。9月,我又接待了来自网络媒体上海《界面》的高级记者,向其深入介绍了建设抗战兵工洞详细的来龙去脉以及工厂的发展历程。刘记者基于此次采访所撰写的报道《保护老工厂:山城重庆如何留住城市记忆》,于11月1日在《界面》新闻网刊出,引发了一定的关注。
2018年1月,参与了公司职代会报告的修改。本届职代会增加了新的内容,具体是:2017年11月,重庆建设工业重组整合了重庆珠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珠江光电公司是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下属三级子公司,是集精密光电产品研制、生产、销售、维修服务为一体的军工新型光电企业,其枪用瞄准镜装备居国内领先和主导地位,为新的建设工业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的光电产品应用研究制造基地创造了条件。2月,应JLP区文管所(巴人博物馆)所长邀请,到“重庆抗战兵器工业遗址公园”的“汉阳兵工厂旧址陈列馆”,给参观的上级领导现场讲解汉阳兵工厂历史,并网上传了8千字的厂史资料,供随行记者报道参考。7月,应公司办公室要求,起草了公司老总参加国资委“企业家论坛”发言稿。8月,协助公司办公室撰写了“改革开放40年先进人物事迹材料”。11月,按CQ市退伍军人事务局通知要求,到户籍所在地JLP区九龙镇进行了退役士兵登记,采集了相关信息。
2019年1月,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发来文件,点名建设工业等六家所属企业在BJ召开的“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座谈会”上发言。公司领导立即召集我,结合公司几十年来“军转民”的发展历程,起草了五千字的经验介绍材料。材料上报兵装集团后,我又马不停蹄地消化相关资料,退休前最后一次参与了公司职代会报告的修改。本届职代会报告再添新的内容:2018年12月,重庆建设工业与四川华庆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国营216厂)进行了整体合并。四川华庆公司是1965年根据国家“三线建设”的需要,由原长安机器厂援建的专业生产机枪的保军企业。2007年从四川宜宾南溪县整体搬迁至四川彭州工业开发区。重庆建设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按照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和装备采购改革的需要,根据兵器装备集团的总体部署,通过整合行业资源,增强了企业的整体实力,成为了中国班用装备研究制造产品谱系最全,核心技术最多,生产能力最大,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企业,加大了公司在行业中的优势地位,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3月至4月,又参与了公司新大楼展览馆的方案制定与审稿,履行了退居二线时给公司老总“全力协助公司重大文字工作”的承诺,站好了职业生涯的最后一班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