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战争前夕
- 李承乾没造反!我怎么当太子?
- 暴躁小柴犬
- 2225字
- 2025-04-13 23:02:01
老府兵用粗糙的手指蘸着酒水,在案几上画了个歪歪扭扭的地图,
“辽东这地方,秋天跟催命似的。九、十月就开始下雪,咱们这些关内兵,冻都能冻死一半...”
李治若有所思地点头。
这时角落里传来个瓮声瓮气的声音:“俺们村前年征去修运河的,十个就回来三个...“
帐篷里的温度似乎骤降。
苏定方紧张地看着李治,却见殿下突然起身,走到说话的青年士兵面前蹲下:“哪个村的?“
“泾...泾阳县张家沟...“
李治拍了拍他的肩膀,“放心,以后,日子只会越来越好的。”
离开军营时已是星斗满天。
苏定方小声道:“公子,您刚才...”
“苏兄啊!”李治望着远处篝火旁唱歌的士兵们,突然问道:“你说为什么陛下能带着这些人横扫天下?”
不等回答,他自己却笑了笑:“因为他们知道,皇帝记得住每个战死者的名字。”
苏定方闻言脸色一肃,李治笑着拍了拍他的手臂,缓缓消失在夜色中。
凛冬比预想中来的要更早,鹅毛大雪逐渐覆盖了辽东大地。
当第一片雪花飘落在幽州城头时,李世民已颁下明诏:除却驻守幽营二州的府兵,河北道各州府兵可分批次返乡,待元正启祚后再返军营。
这道恩旨让无数戍卒得以在年关前踏上归途,驿道上蜿蜒的火把如同赤色长龙,将皑皑白雪映得暗红。
而在千里之外的高句丽,一场由大唐暗手拨动的乱局正愈演愈烈。
自泉盖苏文僭越称王以来,凡举旗反叛者,无论王侯县令,只要高呼“拥立高藏王复位”口号,长安城便会准时送来银钱与锋利的横刀。
甚至一处小小县令,只要敢举兵反叛,拥立高藏复位,大唐都会在背后提供银钱兵器。
这般火上浇油的手段,令高句丽本就动荡的局势愈发如沸油烹炸,三十余城在月余间易主,烽烟几乎烧穿了半岛的夜空。
就这样,高句丽内非但没有平息,反而愈加严重了不少。
此时的平壤城王殿里。
泉盖苏文五指骤然攥紧鎏金扶手,指节在烛火下泛着青白:
“连倭国商路都全数断绝了吗?”
阶下大臣伏地如惊弓之鸟,颤声回禀:“大唐水师截断了我们的商路,并且还给倭国下令,凡敢援助我国等,皆会遭遇制裁,如今,百济故地的商船......”
话音未落,另一名文官已带着哭腔接上:“各郡粮仓如今更是十室九空,叛军甚至劫掠了王都北仓!”
“废物!”
泉盖苏文当即起身怒喝,手中茶盏猛地砸在了那名大臣的头顶。
“养你们这群废物有何用!”说着,他越想越气,随即抽刀上前,作势便要将其斩杀。
“且慢!”这时,莫康上前一把抓住了泉盖苏文的手臂,摇了摇头,低声道:“如今众人本就心思各异,你再向他们挥刀,岂不是更加失了人心。”
盖苏文瞳孔骤缩,刀锋在臣子头顶三寸处生生顿住,最终化作一声暴喝,将宝刀狠狠掼向一旁。
“诸位请起!”莫康并没有第一时间追上去,而是将殿内心惊胆战的众人扶起,随即笑道:“大王也是一时心急,诸位还请不要在意,如今室韦与靺鞨的粮草援军正在路上。
诸位暂请安心筹备接下来平叛事宜便可。”
众人对这位突厥将领不禁连连感谢,忙不迭的便逃出了大殿。
待来到后殿,泉盖苏文冷笑一声,“室韦和靺鞨的粮草?我怎么听说,如今李勣与张亮两路大军已经截断了北部商路呢!”
“放心,虽说他们截断了商路,但北部广袤,援军与粮草自然是换了路线。”莫康缓步上前,“如今当务之急,乃是需要雷霆一击,彻底击碎这群叛军的念想!”
“我倒是想,可大唐竟然截断了海路,不断的给我境内叛军输送兵器,如今那新罗和百济的余孽已经连破十城,国土都快打回来一半了。”
莫康摇了摇头,“这群宵小不足为虑。我们需要做的是将最大的那支叛军击溃,运用大唐的话来说,这便是杀鸡儆猴,让他们明白,反叛的下场只有死路一条。”
“你说的倒是轻巧。可如今粮草不足,兵力分散,要我如何击溃那最庞大的叛军?”
“我突厥这次派了一万铁骑,不日便可到达,我们必须要赶在彻底入冬前完成镇压!”
泉盖苏文眼前一亮,“一万?”随即,眼神又逐渐暗淡,“可粮草呢?”
“粮草的事好说!”莫康双眼一冷,“这各路叛军及这城中贵族,家中粮草不计其数,我们可待我突厥大军一到,便开始收集粮草……”
泉盖苏文眉头紧蹙,“杀鸡取卵,这可不利于我接下来的统治!”
莫康冷哼一声,“都什么时候,若待入冬过后,那你迎接的便不是这各路叛军,而是那虎视眈眈的大唐了……”
泉盖苏文咬了咬牙,“好!就依你!”说着,他缓缓走到莫康身边,“只要你们帮助本王夺回失地,挡住大唐,你们可汗所说的约定,我必定全力相助。”
望着泉盖苏文离去的背影,莫康眼神逐渐变得阴冷。
他来之前可汗的确与其有过约定,但那时,高句丽还是一片安稳之地,拿下百济与新罗,更是锦上添花。
那时的他们或许还有资格与可汗谈条件。
但如今,各路反叛军四起,大唐边军压境,如今的高句丽早已失去了合作的资格。
握着手中可汗传来的书信,莫康嘴角翘起一丝冷笑,“就让你再张狂几天!”
当其将书信放在火烛上时,书信在烈焰中蜷曲间,他清晰看见那些未燃尽的字迹:
“拖住他们,大唐内乱将至……”
接下来一连四月。
李世民在年前与长孙无忌等人先行赶回了长安。
而李治则是决定留在前线,元正则是在军中与众人一同度过。
这段时间,程处默与狄知逊也恢复的没什么大碍。
就连程咬金也可以随意下地走动了,那急躁的性格,每天还在嚷着要上前线。
李世民本想将其一同带回长安。
但他这个倔脾气却说什么也要在这幽州看着高句丽彻底沦陷。
就这样,直到第二年。
贞观十八年,三月!
冰雪融化,万物复苏,高句丽境内叛乱已经平息了大半,仅剩一股股小型势力还在挣扎,但却也是在苟延残喘。
李治他抬手遮住刺目的朝阳,微微一笑:
“传令!命大军停止休整,让辽东的雪,最后一次为高句丽送葬!”
“我要让高句丽的残阳,永远落在我大唐的旌旗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