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沫特莱介绍他参加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

1934年初冬深秋的一天黄昏,乔治寻到法租界里的罗希路(现延庆路)70号小洋楼,这是艾格丽丝·史沫特莱女士居住的公寓。她是以德国《法兰克福时报》特派记者身份来上海的,租此公寓作该报办事处。史沫特莱女士出生于美国,于1928年12月下旬,拿着美国和德国的护照及德国《法兰克福时报》的特派记者证进入中国。她来中国已经五六年了,在广州也从事过革命活动。那天,在霞飞路的德国书店,经艾琳介绍,两人认识了。高个子的史沫特莱40岁出头,要比乔治大十来岁。史沫特莱主动将手伸给乔治,两人握着,乔治觉得她的手掌大而有力。艾琳介绍说,史沫特莱是个敏锐的快手,来中国已经出过两本书了,一本是自传体书籍《大地的女儿》,另一本是描写中国的书籍《中国红军在前进》。乔治说:“我一定拜读。”史沫特莱很热情地说:“改天我会赠书给你。我们都是美国人啊,我1929年5月来到了上海,比你早了4年。”乔治说:“我学到一个中国成语‘早到为师’,我就不客气向您求教了。”经过交谈,史沫特莱感到乔治思想纯正、性格开朗,她喜欢上了这个年轻人。过了数天,史沫特莱和乔治再次在书店见面时,她告诉他:“有一批上海的进步外国人常来这个书店,每周都要聚会一次,地点就在我的办事处住所,我们也邀请你也参加,好吗?”这个“聚会”,实际上是在中国的第一个外国人组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小组的学习例会。乔治很高兴地答应了。

图2-3 史沫特莱

这天,乔治如约而至。由于初次参加,担心找路需费时间,所以就早到了。史沫特莱亲自出来接他,还先探头看了一下,乔治身后的大街有没有陌生人。她说:“我要不动声色地检查一下大街上的动静。我还经常请些资产阶级的客人来这里,免得‘自己人’来这儿太显眼。”她对乔治不隐讳她为当地的地下组织做事,利用洋记者的身份为地下党联络及传递消息,甚至把当局通缉的地下党人藏在她的阁楼里。

在霞飞路书店里见面时,史沫特莱没有抽过烟,但是在其住处,她不时地从烟盒里拿出香烟来抽,还不时地递烟给乔治。那时候,乔治仔细打量了她的相貌。虽然她那张很有特色的脸说不上漂亮,但在以后的交往中,乔治觉得她是美丽的,她的笑容非常纯真。乔治佩服她特立独行的性格、观察问题的敏锐性,以及对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赤诚的爱,她对中国问题有独到见解。1929年,史沫特莱的自传体小说《大地的女儿》德文版和英文版出版后,在世界上激起了广泛的反响,被翻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12种文字出版。史沫特莱说可惜手头没有这本书了,即向乔治赠送了自己的近著《中国红军在前进》。这是她在中国几年中所见、所闻、所感的结集,包含了她对中国问题的思考。正在思考中国苦难社会之命运的乔治,很高兴得到这本赠书。

史沫特莱很爽朗、率直,乔治很快就了解了她的经历。她是一名饱经风霜的女人,有着执着勇敢、坚毅刚强的性格;稍带几分不屑一顾的眼神,表现出她饱经磨难,具有敢于直视现实和蔑视反动恶势力的傲骨。她说,自己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奥斯古德的贫苦家庭,有印第安血统,曾祖父为印第安人,父亲以赶马为生,她从小就赤足跟马群在一起,跟马一样活跃,酗酒的父亲百倍爱马,胜于爱他的妻子女儿,这使她倔强地成为终生的女权主义者。她只受过小学教育,16岁时母亲累死了,她被父亲抛向社会,自己谋生,当过侍女、烟厂工人,在烟厂学会了吸烟,上瘾了,后来去当了书刊推销员。

乔治告诉她,他出生在纽约州水牛城炼钢工人的移民家庭,并说父亲因为参加罢工游行而被解雇,自己从小就是半工半读求学的。

她理解地说:“你能到欧洲留学成为医学博士,我知道很不容易啊。”

她说,她如饥似渴地追求知识,一切能得到的书,她都读,20岁时知道了莎士比亚。她开始自学打字和速记,想找一个打字员的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她快30岁了,终于得以到纽约州立大学读夜校。因为和印度学生交上朋友,看不惯殖民主义,她热衷于帮他们组织起来,参加在纽约声援印度摆脱英国统治的斗争,寻求印度的独立和自由,被当局指控违反美国中立法,被逮捕关押进纽约的监狱里。说到此,她哈哈笑起来,对乔治说:“你知道吗,这次蹲监狱对我可是大好事啊。”

乔治不解地问:“为什么?”

史沫特莱说:“我出狱的时候,带着我在狱中写的第一本书稿,书名叫《狱友》。书出版啦,拿到一笔不小的稿费,我成为了梦寐以求的作家。接着,我为报社写稿,也成了新闻记者。”她说,她于1928年来到中国后,关心中国苦难社会的命运,从广州到上海,她以记者身份广泛结交朋友,向世界宣传中国的革命斗争,宣传和支持中国的红色革命。当时住在上海的外国人中,由于政治观点不同,有人认为她是英雄,有人认为她是无赖。美国有报纸说“这个美国女人是赤色危险人物”“美国妇女帮助中国人叛乱”。美联社一篇报道说,她“从前是一个美国农村姑娘,将成为千万黄皮肤人的实际上的‘白肤女皇’”。

乔治通过和史沫特莱接触,认为她是记者、作家及社会活动家,一个杰出的与众不同的女性。她几乎没有一点女人的柔弱,她粗犷、率直,无所畏惧,对不公平的世道深恶痛绝,毫无顾忌地投入战斗。他只是觉得她个性有点张扬而已,但是,乔治十分佩服她作为一名新闻记者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因此,觉得她很值得尊敬。

两人说话之间,来史沫特莱住处参加学习聚会的人陆续到了。

这是中国第一个国际性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参加者大多是上海地区进步的外国人,成员有德国籍的政治经济学家海因茨·希普及其妻子特鲁德·罗森堡,美国革命女作家艾格丽丝·史沫特莱,上海电力公司电器工程师亚历山大·坎普林,奥地利进步女青年、银行职员鲁思·魏思(魏璐诗),左翼“时代精神书店”店主艾琳·魏德迈,德国籍牙医温奇·海伯特,还有基督教上海青年会的4名女干事等,新西兰人路易·艾黎担任组长,希普担任小组的学习指导员。他们上次已经学了《共产党宣言》,这次有乔治参加的学习,重点是《雇佣劳动与资本》,希普作为小组的学习辅导员,作了理论上的讲解,史沫特莱则讲述了她初到中国时,在广东实地调查南方缫丝业及蚕农和缫丝女工悲惨命运的情况。她说,包身工是由包老板买回来的,这些包老板是流氓地痞,与厂家、工头及农村恶霸勾结。他们到农村或灾区去诱骗农民,将他们的未成年女儿骗去城中当工人。包身女工一般只有十二三岁到十五六岁,期限一般是3年。年龄愈小身价愈低,期限也愈长。在包身期间所得的工资全归包老板所有,包老板只供食住。工资只发给一般工人的40%左右。乔治听得聚精会神,十分激动,自己父亲纳霍被包身5年去美国做工的时候刚刚14岁啊!乔治内心翻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