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真菌

(一)皮肤癣菌

皮肤癣菌是浅部真菌病的主要致病菌种,主要引起皮肤真菌感染(图1-11)。

图1-11 皮肤真菌感染

1.传染源

受感染的人和动物以及污染物品是主要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

通过直接接触的方式引起直接感染,通过接触被污染的衣物,公共浴池洗澡及使用公共浴巾、不洁理发用品等可引起间接感染。

3.职业易感人群

公共场所营业员、车间工人、洗衣工等属于职业易感人群。

4.临床症状

皮肤癣菌病常见以下几种类型:

(1)头癣:

可以没有明显的症状,或是发生脓癣并伴有疼痛症状。偶有斑片状脱发、断发、脱屑、炎症等特征性表现。

(2)须癣:

可有瘙痒、疼痛,并可伴有脱屑、红斑、脓癣、胡须脱落等症状。

(3)体癣:

没有明显症状或是伴有轻微的瘙痒。其红斑、丘疹逐渐向外进行扩展为环状、弓状,边界清晰,中央逐渐消退,伴有脱屑或水泡等症状。

(4)股癣:

可无明显症状,或在发生皮肤摩擦后有瘙痒刺激等表现,常在腹股沟、大腿内侧对称分布,有清晰的边界,皮损范围常常蔓延至股沟、臀部。

5.预防方法

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保持皮肤清洁、干爽;避免共用毛巾、洗浴用品。

(二)白念珠菌

白念珠菌又称假丝酵母菌,当机体免疫功能或一般防御力下降时,可引起皮肤念珠菌病、黏膜念珠菌病和内脏及中枢神经念珠菌病(图1-12)。

1.传染源

患者、带菌者以及被污染的食物、水等均为传染源。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性接触、母婴途径、水中作业等方式进行传播;也可通过医护人员和医疗器械接触感染;还可通过饮水、食物等方式传播。

图1-12 皮肤念珠菌病

3.职业易感人群

涉水作业人员和医护行业人员属于职业易感人群。

4.临床症状

白念珠菌主要引起以下临床症状:

(1)皮肤念珠菌病:

皮肤变红、湿润、透亮,上有一层白色裂状物,病变周围有小水泡。常见于腹股沟、胸部、肛周和指间等部位。

(2)黏膜念珠菌病:

嘴角、阴道黏膜表面出现大小不等的白色薄膜,剥除薄膜可见潮红基底,并产生裂隙及浅表溃疡。

(3)内脏及中枢神经念珠菌病:

症状与肺炎、肠胃炎、心内膜炎等疾病类似,偶发败血症。

5.预防方法

增强体质,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高危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共用毛巾、洗浴用品;勤换洗内衣裤,对衣物进行清洗消毒。

(三)新型隐球菌

新型隐球菌又名溶组织酵母菌,主要引起隐球菌病(图1-13)。

图1-13 隐球菌病

1.传染源

鸽粪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途径进入人体。

3.易感人群

艾滋病患者、肿瘤患者、慢性病患者和长期使用激素或抗肿瘤药物者易发生隐球菌感染。

4.临床症状

隐球菌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主要有以下症状:

(1)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病:

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常有头痛、恶心、情绪不佳等表现,查体可发现走态不稳,颈部强直、下肢弯曲等体征。

(2)肺新型隐球菌病:

患者出现低热、无力、咳嗽和体重下降等症状。

(3)皮肤新型隐球菌病:

患者皮肤出现痤疮样皮疹,皮疹破溃可形成溃疡或瘘管。

(4)骨骼、关节新型隐球菌病:

患者出现骨关节肿胀、疼痛等症状,如出现溶骨性病变时,通常以冷脓肿形式出现,并可累及皮肤。

5.预防方法

增强体质,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加强鸟、鸽粪便的管理,避免直接接触;饲养人员应戴口罩;避免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忌食腐烂变质的梨、桃等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