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同道中人

风刃撕裂空气,发出尖锐的呼啸,其速之快仅留下一道模糊的残影。

唐高义瞳孔骤缩,如此迅猛的攻击让他根本来不及闪避,危急关头他只能用出毒障试图抵挡。

然而那裂风凌厉无匹,毒障并没有坚持多久就被攻破。

唐高义只觉一股巨力撞在胸口,喉头一甜,不由自主地闷哼一声,脚下踉跄着向后连退数步。

裂风余威未消,如无数细小的刀刃刮过他的身体留下道道口子。

就在他咬紧牙关,准备硬生生承受下这记重创的余波时,那股几乎要将他撕裂的风刃却如同幻觉一般,骤然在他面前消失得无影无踪。

是因为炁耗尽了吗?感受到伤口传来的刺痛,唐高义脸色凝重无比,心中暗自惊悸。

方才那种摧枯拉朽般的攻势若是能再持续片刻,他恐怕就不只是受点皮肉伤这么简单了。

“喂,你还好吗?”

唐高义快步走到瘫倒在地的风中旭旁边,俯下身仔细查看。

后者无力地趴伏在尘埃里,呼吸微弱得如同寒风中随时可能熄灭的残烛,嘴角挂着一缕刺目的血沫。

此刻的风中旭不仅身受重伤,更关键的是体内的炁几乎都被抽得一干二净。

看到这般惨状,唐高义眉头锁紧,那个精灵下手太狠,根本不留半点余地。

“死不了,不过也好不到哪去。”

风中旭艰难地将头侧过一点,脸上挤出一丝比哭还难看的笑容。

他没料到风精的怨气竟然到了这种地步,这次他真是有点作茧自缚了。

“以后你还是别召唤那个精灵了,你跟它就不是一路人。”

唐高义异常严肃地劝诫起了风中旭,这种随时可能反噬的精灵太过危险,别看那个精灵强得离谱,实际上起到的作用很小。

他说着就直接召唤出了白三爷,随着白三爷控制唐高义的手发挥银白色的光。

唐高义身上被裂风划出的伤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快速愈合。

风中旭那苍白如纸的脸色也恢复了些许红润,原本紊乱急促的呼吸也随之平稳了不少,不再像之前那般气若游丝。

“多谢。”

风中旭感受到身体状况的明显好转,看向唐高义的眼神瞬间变得极为复杂,其中混杂着惊讶、感激,还有一丝难以置信。

竟然是同道中人,供奉的还是白仙,这个意外的发现让风中旭心中五味杂陈,他完全没想到唐高义竟然还是一位出马仙弟子。

“不用客气,这次算你运气好。”

唐高义说完就转身走到先前被风中旭扔在地上的箱子旁,弯腰将其轻松抬起,随后便迈开步子径直朝着沈万漳所住的客栈方向走去。

“等等,你先别走,我有一事相求,你能将这些大洋留下吗?”

见唐高义要将装满大洋的箱子带走,风中旭直接将实情说了出来,声音中带着恳求。

在见识到唐高义的实力后,风中旭心中清楚,有这样一个人守在沈万漳身边,自己绝无可能成功的了,可就这样放弃的话他是真的不甘心。

“不行,不过我可以想办法借给你一批粮食,等来年你们凉山丰收了记得还我。”

唐高义停下脚步,转过半个身子,看着地上的风中旭摇了摇头。

沈万漳虽然是个奸商,可这些是沈万漳通过正常交易所得,并非明抢暗夺的不义之财,他不能纵容风中旭用强取豪夺的方式据为己有。

其实他并不是反感这种做法,若是风中旭的目标是那些作恶多端的土匪、勾结外敌的卖国商人、甚至是东瀛人的财富,他不仅不会反对,说不定还会乐意搭把手。

可惜风中旭这次选错了对象,沈万漳虽贪婪,但其经营手段尚在规矩之内,这些大洋的来路绝对干净。

“你真有办法弄到粮食?我需要的数量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风中旭瞬间被巨大的震惊所取代,眼睛瞪得溜圆,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想弄到这么多粮食,这已经不是个人实力强弱的问题了,看的是背后的资源和势力。

“那是自然,安徽自古便是鱼米之乡,在那里只要手里有足够的大洋,就不愁买不到粮食。”

唐高义语气中透着十足的把握,他手头并不缺大洋,再加上有关石花那层关系在,让王蔼帮忙应该不成问题。

王蔼那家伙精于算计,绝不可能连这点顺水人情都不做,更何况这笔交易本身就蕴含着不小的商机。

王蔼若是操作得当,不仅能在家族长辈面前显示能力,还能从中大赚一笔。

这种既能卖人情又能获利的双赢之事,只要王蔼脑子没坏,就一定会尽力去办妥。

“我是凉山巫觋风中旭,还未请教阁下尊姓大名?”

看着唐高义转身准备离去的背影,风中旭再次开口,这次声音中带着几分郑重与敬意。

他觉得自己必须记住这个名字,今天遇到的这个人,无论是实力、身份还是行事风格,都给了他前所未有的冲击。

“唐高义。”

一个平淡的名字被抛了过来,唐高义的脚步没有丝毫停顿,他扛着箱子径直回到了客栈。

找到沈万漳后,他便将那箱失而复得的大洋原封不动地还给了惊魂未定的沈万漳。

虽然他接受的委托仅仅是保护沈万漳的人身安全,并不包括其财产,但唐高义还是选择了这样做。

其实任何一个头脑正常的商人在这种乱世,都不会带着这么多的大洋长途跋涉。

可谁让沈万漳在当地得罪了势力不小的地头蛇呢?那些地头蛇肯定不会让沈万漳兑换成更易携带的黄鱼。

再加上所有能够进行大额兑换的钱庄、商号、银行,几乎都在当地军阀的严密控制之下。

沈万漳若是真敢拿着大洋去兑换,那些毫无信誉可言的军阀绝对敢找个由头就光明正大地将其没收充公。

这个时代的军阀大多没什么长远眼光和道德底线,为了利益可以随意践踏自己定下的规矩,更有甚者还暗中与东瀛狼狈为奸。

面对这样的局面,唐高义也深感无力,能真正终结这些军阀的力量,眼下还在艰苦地打游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