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规范完善时期

由于我国大多数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专业)是由普通院校(专业)或普通师范院校改制而成的,其课程设置主要是沿用普通院校以学术性为核心的课程结构并相应增加了一些实践训练环节和教育课程,存在明显地模仿普通院校和普通师范院校教育方式的特点,尚未形成符合职教师资培养特色的职业性高等师范教育的课程结构。最为典型的是各学校专业设置名称不统一、不规范。如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农科类专业设有农业教育、牧业师范教育、农职中师资、农业技术师范、农业教育与技术推广等。招生以专科为主,也招收本科班。本科一般依附某一生产管理专业,毕业后从事某一专业的教学工作。[17]专业的设置与划分,反映了人才的培养目标、思想要求和业务范围,是培养规格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为了突出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办学特色,国家教委启动了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教学改革。

(一)颁发国家专业目录

1990年6月27~30日,国家教委师范教育司在北京召开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办学指导思想座谈会。9月15日,印发了座谈会纪要和何东昌、邹时炎、王明达在座谈会上的讲话。《全国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办学指导思想座谈会纪要》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对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为了落实会议精神,开始进行“专业目录”的制定工作。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制定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系本科专业目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18],并委托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吉林职业师范学院和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组织同类院校分别负责起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专业目录。历时5年多的改革与实践,国家教委于1995年11月6日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类〉(试行)》(简称《专业目录》),其包括“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两部分。专业简介的主要内容有专业名称、业务培养目标、业务培养要求、主要课程、主要实践环节、学制、授予学位等。每个专业名称都包括“教育”二字,以体现师范性。《专业目录》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结束了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没有自己专业目录的历史。《专业目录》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突出示范性。《专业目录》共有36个专业,主要纳入社会需求大而且比较稳定的专业。二是专业口径较宽。考虑到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面广的要求,目录中的专业口径较宽,以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三是突出自身特色。在普通师范教育的基础上,突出职业师范教育的特色,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教师职业基本技能的训练,在一些专业的业务要求中,列出了技术等级要求,并在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安排中,规定了时间要求。四是突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些专业将生产经营和示范推广的实践工作能力列入业务要求,并将相应的课程列入主要专业课程,力求体现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思想,有利于学生增强适应性,促进中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19]

(二)规范教学方案

国家教委组织编制的《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本科基本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于1991年形成初步审定稿。1993年初,国家教委选定了农艺教育、机械制造工艺教育和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三个专业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责成三个专业目录牵头单位开展了三次产业三个专业的教学方案的研制。以农科专业为例,由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牵头,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吉林农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四川农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参加制定职技高师《农艺教育专业教学方案》,对农艺教育专业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同年10月在吉林农业大学召开了农艺教育专业教学研讨会。1994年9月,召开全国农艺教育专业教学方案研讨会进行论证、审订,并形成职技高师《农艺教育专业教学方案(征求意见修订稿)》。[20]1994年12月31日,国家教委印发了《农艺教育专业本科教学方案(试行)》和《机械制造工艺教育专业本科教学方案(试行)》(教师〔1994〕8号),明确规定了农艺教育专业和机械制造工艺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该教学方案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形成了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以农艺教育专业为例,打破原有学科体系专业课程和内容,把原来普通高等农业院校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段式改为基础课和专业技术课。把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合为一类课程,不求体系完整、内容齐全,而着重结合实际应用,加强基础实验,掌握本专业基础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保证基础理论教学管用、够用和实用,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应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课改称为专业技术课,从过去的学科型、学术型向应用型、技术型转变。[21]

二是形成了体现高等性、技术性和师范性的五大类课程体系:公共课、基础课、专业技术课、实践操作技能课、教育课。提出了各类课程的目标和要求。基础课教学提出管用、够用、实用的“三用”原则;专业技术课教学,突出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实践操作技能课及其训练系列化、规范化、课程化和效益化;教育课教学培养教师职业意识,加强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改善教育实践。把师范教育类课程及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和实践技能训练从普通理论课程中分离出来或从附庸地位中解脱出来加以强化,体现了职技高师的教育特点,解决了师范性不足、实践技能不强的弊端。构建了以一定专业理论为基础,以职业技能训练为特色,以教育、教学能力训练为重心的职技高师课程体系。[22]

三是课程改革突出综合化。为了落实教学方案,1995年国家教委师范司下发了《农艺教育专业教材编写出版规划》(教师司〔95〕46号),明确了27门课程及其主、参编人员名单,开始农艺教育专业教材编写工作。鉴于专业性、职业性、师范性“三性”要求与教学时间的矛盾,在课程改革中加强课程综合化。以畜禽生产教育专业课程为例,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技术课,课程开发充分体现了综合化,即对原有课程进行增、减、并、融等,形成新的课程体系。例如,经过初步实施改革的畜禽生产教育专业,在课程优化设计方案中,将过去的“组织胚胎学”的胚胎学内容转移到“畜禽繁殖学”中,从繁殖到胚胎发育构成统一整体;将“兽医临床诊断学”与“畜禽内科学”合并,既保证知识的相对系统性,又减少了课程门类间的重复。这种从单一学科型到理论技术综合型的转变,使课程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从学术教育转向职业技术综合教育,突破了原有“三段式”课程体系框架,是对课程设置综合化所设想的一个新途径。[23]

(三)确立培养模式

1997年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创立了“双证书、一体化”职教师资培养模式,该教学改革成果于1997年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所谓“双证书”是指毕业生既要获得学历证书也要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所谓“一体化”教师,1989年《劳动部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劳培字〔1989〕1号)明确指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既能讲授专业(工艺)理论课又能指导生产实习操作的一体化的新型教师,指出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双师型”教师。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招收两类生源:普通高中生源和技校生源。为了使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培养“双师型”教师,学校加强实践教学,增加技能训练时间。技校生源,延长学制,实行五年制,机类专业金工实习由原来的7周、电类专业课程设计由原来的9周,分别增至技能训练30周(机)、28周(电)。技术等级要求必须达到中级(5级),部分学生要求达到中级(6级)或高级。理论课与技能训练学时比为3∶1。鉴于普通高中生源没有操作技能基础,在保证其理论水平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重点加强技能训练。适当增加总学时,保证理论课学时与普通工科相当;增加技能训练时间,机类增至28周,电类增至20周;减少设计型的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技能训练。[24]“双证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途径和目标的统一,通过实施“双证书”制度来培养“双师型”教师,既找到了培养途径也明确了培养目标,因此在实践中得到普遍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