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湖城市群规模结构演变与绩效
- 刘耀彬
- 1850字
- 2025-04-08 20:35:44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一 研究目标
(1)目标一:探究水环境约束下的环鄱阳湖城市群城市规模结构演变过程与非线性增长特征。本书通过总结环鄱阳湖城市群城市结构演变的生长路径,研究得出环鄱阳湖城市群规模演变阶段;接着从Gibrat法则视角出发,建立环鄱阳湖城市群城市规模结构非线性生长识别与检验的分析框架,探索出环鄱阳湖城市群城市规模结构非线性形成的路径;最后引入空间相互作用与创新扩散两种冲击因素,探究外部环境冲击对环鄱阳湖城市群规模结构的影响。
(2)目标二:探究水环境约束下的环鄱阳湖区城市群异速增长的规律。首先,本书建立水环境约束下的湖域地区城市异速增长的分析框架和方法论体系,为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提供新菜单;其次,在分析水环境约束下的环鄱阳湖区城市异速增长的模式与规律的基础上,揭示其城市异速增长的机制,为不同约束条件下的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差异研究提供新的经验证据;最后,通过分析城市异速增长的多重均衡条件和过程,模拟不同竞争情形下的环鄱阳湖区城市异速增长变化情景。
(3)目标三:探究水环境约束下的湖域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的绩效。本书在辨析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绩效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提出湖域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绩效分析框架和评价模型,丰富城市群空间网络绩效管理理论和方法。本书以中国鄱阳湖和美国密歇根湖为例,在对比分析其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特征与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其水环境约束下的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绩效进行定量测度,并比较其优劣势和问题,提出中国鄱阳湖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绩效优化的对策建议,为合理规划与配置环鄱阳湖城市群、建设生态经济区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二 主要内容
全文共分七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章是绪论。阐明研究背景和意义,阐述研究目标与内容,介绍研究思路与方法,提出本书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是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介绍和梳理地理学三大定律、水资源约束理论、城市规模等级理论和城市异速增长理论等基础理论知识,并从城市群规模结构演变、城市异速增长、城市群空间网络效率三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
第三章是水环境约束下的环鄱阳湖城市群规模结构演变过程与冲击。本书基于水环境约束下的环鄱阳湖城市群发展特征,将其规模结构演变分成四个演化阶段,并从环鄱阳湖城市指数、城市规模分布配置演变、城市规模演变峰值与偏斜变化、城市群规模结构动态转移趋势等方面得出环鄱阳湖城市群规模结构演变规律。根据建立的传统面板单位根与结构变化单位根对环鄱阳湖城市群城市规模结构演变的生长路径进行检验与判断,发现环鄱阳湖城市群城市规模生长过程遵循Gibrat法则,城市规模结构演变路径呈现较弱的平行增长态势。从空间相互作用和创新扩散的角度,探究环鄱阳湖城市体系创新扩散的特征以及创新扩散与城市规模、城市位序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是水环境约束下的环鄱阳湖城市群城市异速增长过程与规律。本书以水环境约束为独特背景,将水环境约束分为水量水体和水质压力两个方面。以非农人口作为衡量城市规模结构的指标,对环鄱阳湖区城市发展现状进行分形;在GIS和RS(分形)技术的支持下,采用 RS技术分析湖泊水体水质分维和城市形态分维,分析水环境约束与城市异速增长的关联关系,揭示水环境约束下的环鄱阳湖区城市异速增长规律,发现经济对人口始终是正异速增长的。
第五章是水环境约束下的环鄱阳湖城市群城市异速增长机制与情景模拟。本书构建城市异速增长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环鄱阳湖城市群异速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非农人口总数与城市建成区面积和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对环鄱阳湖区各城市的异速增长曲线影响非常大;将环鄱阳湖区城市群分区块范围,运用Dendrinos-Sonis模型从竞争合作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城市群城市异速增长的原因,发现环鄱阳湖区城市群对非农人口资源是竞争与合作并存;通过设定自然型、首位型和等级型三种异速增长情景对环鄱阳湖区城市群2010~2020年的城市异速增长进行了模拟。
第六章是水环境约束下的湖域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绩效分析。本书以鄱阳湖和密歇根湖作为案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两个湖区的经济影响区进行分区分层,运用引力模型对湖区城市群的网络结构经济联系进行比较;构建湖域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绩效分析框架与指标体系,将水环境胁迫因素纳入城市群空间绩效的评价模型中,运用DEA模型与DEA-Malmquist方法对两个研究区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绩效进行综合定量评价,为鄱阳湖和密歇根湖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绩效优化比较提供依据。
第七章是研究结论与讨论。对本书结论进行总结,指出书中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