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科学测算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是合理支付市民化成本、推动市民化进程的前提与关键。近年来,不少学者从市民化成本内涵、金额、支付主体等角度开展了理论讨论,一些学者还从指标构建、模型设计方面分析了成本测算的实现方法,推动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与测算这一新兴研究快速发展。然而,由于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存在显著的本土性特点,西方既有城镇化、市民化等成熟理论较难直接应用,这致使当前市民化成本研究缺少理论支撑,研究开展多依据政策文件规定和质性经验判定进行,造成了不同研究之间在成本概念与内涵解读、支付主体判定、具体测算策略、指标体系设计、模型算法构建方面差异较大。与此同时,伴随新型城镇化的持续推进,2014年中国户籍制度进一步改革,中西部地区小城镇的就地就近城镇化速度日益加快,家庭化迁移趋势日益明显,市民化人口年龄别分布逐渐从劳动力年龄阶段向非劳动力年龄阶段扩散;而既有研究多基于异地城镇化,且市民化成本指标与测算模型设计多基于市民化人口集中于劳动力年龄别的前提假设,对就地就近城镇化背景下的成本测算研究,以及该背景下人口结构多元化对成本测算产生的影响关注较少。

本书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结合中国的社会经济情境,对市民化成本内涵进行了本土化修正,运用理论分析和方法创新相结合的手段,重新构建了市民化成本指标体系,完善了测算策略框架,改进了测算模型,设计了预测模型,并从多角度定量分析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各级指标的金额、结构及相关利益主体的成本支付情况,在此基础上从市民化成本支付角度提出了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建议。

本书可以为公共管理、系统工程、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也可以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辅助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