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
中国古代拥有悠久而辉煌的科学传统,与中国古代王朝国家的施政紧密结合,伴随王朝国家的不断发展,科学也不断进步,推动了国家治理、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但科学在庞大的王朝国家中,只是一条支脉,而非主流,在蓬勃的人文主流下,科学既被吸附,又被排逐,向前的道路并不一帆风顺,而是弯弯曲曲,甚至停滞,乃至有所回流。徘徊,成为科学的常态。
明后期以后即16世纪中期以后,伴随“大航海时代”脚步而抵达中国的耶稣会士,带来了对中国古代科学的异域审视,不仅刺激了中国士人对于自身科学传统的重新审视,而且带动了欧洲对于中国古代科学的系统讨论。他们从多种视角对中国古代科学传统进行了概要式评论,基本都认为中国科学呈现了逐渐衰落甚至失落的态势,这是一种典型的倒退史观。
进入20世纪,伴随中国陷入时代危机,引入民主与科学的呼声成为时代主流。中国为什么无法发展出近代科学,这成为中国知识分子讨论的热点话题。中国科学界乃至思想界对这一问题从多种角度进行了系统评析,整体结论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土壤,注定无法产生近代科学。这一讨论也吸引了欧美学者,他们也持相同的观点。
[1] 〔法〕白晋:《中国现任皇帝传》,杨保筠译,〔德〕G.G.莱布尼茨:《中国近事——为了照亮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第80页。
[2] 〔法〕白晋:《中国现任皇帝传》,杨保筠译,〔德〕G.G.莱布尼茨:《中国近事——为了照亮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第97页。
[3] 〔法〕白晋:《中国现任皇帝传》,杨保筠译,〔德〕G.G.莱布尼茨:《中国近事——为了照亮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第80页。
[4] 〔法〕白晋:《中国现任皇帝传》,杨保筠译,〔德〕G.G.莱布尼茨:《中国近事——为了照亮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第80页。
[5] 〔法〕白晋:《中国现任皇帝传》,杨保筠译,〔德〕G.G.莱布尼茨:《中国近事——为了照亮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第80页。
[6] 《古史辨第一册自序》,《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第1卷,中华书局,2011,第45页。
[7] 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虞夏书·尧典》,中华书局,2005,第32页。
[8]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卷九《系辞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第572页。
[9]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卷九《系辞传》,第573页。
[10] 佚名:《世本·作篇·黄帝》,《二十五别史》第1册,周渭卿点校,齐鲁书社,2000,第65页。
[11]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卷一七《勿躬》,梁运华整理,中华书局,2009,第449—450页。
[12]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卷一七《勿躬》,第451页。
[13]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卷一七《勿躬》,第451—452页。《史记·历书》的“索隐”,引用《系本》,也指出黄帝命专人演算数字,观测天象。“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桡作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综此六术而著《调历》也。”《史记》卷二六《历书》,中华书局,1959,第1256页。
[14] 《史记》卷二六《历书》,第1256页。
[15] 《史记》卷二六《历书》,第1256页。
[16] 《史记》卷二六《历书》,第1256页。
[17] 《史记》卷二六《历书》,第1256页。
[18] (汉)徐岳撰,(北周)甄鸾注《数术记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9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第166页。
[19] 《汉书》卷二一上《律历志第一上》,中华书局,1962,第955页。
[20] (晋)夏侯阳撰,(北周)甄鸾注《夏侯阳算经·原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9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第228页。
[21] 《晋书》卷一一《天文上》,中华书局,1974,第277页。
[22] 《晋书》卷一一《天文上》,第277页。
[23] 《晋书》卷一一《天文上》,第277页。
[24] 《晋书》卷一一《天文上》,第277—278页。
[25] 《晋书》卷一一《天文上》,第278页。
[26] 钱宝琮:《中国算学史(上篇)》,《李俨钱宝琮科学史全集》第1卷,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第175页。
[27]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一四《保氏》,赵伯雄整理,王文锦审定,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416页。
[28] 《汉书》卷二一上《律历志第一上》,第955页。
[29]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卷一三《乡射礼》,彭林整理,王文锦审定,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282—283页。
[30]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卷五八《投壶》,龚抗云整理,王文锦审定,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1836页。
[31] 《史记》卷八《高祖纪》,第381页。
[32] (晋)夏侯阳撰,(北周)甄鸾注《夏侯阳算经·原序》,第228页。
[33] 《中国与西方的科学和农业》,潘吉星主编《李约瑟文集》,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第93页。
[34] 《中国与西方的科学和农业》,潘吉星主编《李约瑟文集》,第110页。
[35] 钱宝琮:《中国算学史(上篇)》,《李俨钱宝琮科学史全集》第1卷,第181页。
[36]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中华书局,1983,第32页。
[37]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32页。
[38]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32页。
[39]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34页。
[40]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34页。
[41] 〔西〕庞迪我:《一些耶稣会士进入中国的纪实及他们在这一国度看到的特殊情况及该国固有的引人注目的事物》,张铠:《庞迪我与中国》,大象出版社,2009,第370页。
[42] 李天纲编《徐光启诗文集》卷七《刻同文算指序》,朱维铮、李天纲主编《徐光启全集》第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第283—284页。
[43] 李天纲编《徐光启诗文集》卷七《刻同文算指序》,朱维铮、李天纲主编《徐光启全集》第9册,第284页。
[44] 席泽宗:《关于“李约瑟难题”和近代科学源于希腊的对话》,《科学》1996年第4期。
[45] 韩琦《中国科学技术的西传及其影响》(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一书,系统地梳理了晚明以来欧洲对于中国科学发展的认识与评价。
[46] Lettres édifiantes,T.12,pp.46-87,1730年8月11日写于北京,转引自韩琦《中国科学技术的西传及其影响》,第180—183页。
[47] 《休谟政治论文选》,张若衡译,商务印书馆,2010,第72页。
[48] 《休谟政治论文选》,第63页。
[49] 《休谟政治论文选》,第63—64页。
[50] 《休谟政治论文选》,第66页。
[51] 《休谟政治论文选》,第67页。
[52] 《休谟政治论文选》,第68页。
[53] 《休谟政治论文选》,第69页。
[54] 《休谟政治论文选》,第69页。
[55] 《休谟政治论文选》,第69页。
[56] 《休谟政治论文选》,第69—70页。
[57] 《休谟政治论文选》,第70页。
[58] 《休谟政治论文选》,第70页。
[59] 《休谟政治论文选》,第70—72页。
[60] 《休谟政治论文选》,第71页。
[61] 《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卢梭全集》第4卷,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2012,第388页。
[62] 〔法〕伏尔泰:《哲学辞典》,王燕生译,商务印书馆,1997,第322页。
[63] 〔法〕伏尔泰:《哲学辞典》,第330页。
[64] 《莱布尼茨致读者》,〔德〕G.G.莱布尼茨:《中国近事——为了照亮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第1页。
[65] 《莱布尼茨致读者》,〔德〕G.G.莱布尼茨:《中国近事——为了照亮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第1—2页。
[66] 《莱布尼茨致读者》,〔德〕G.G.莱布尼茨:《中国近事——为了照亮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第2页。
[67] 《莱布尼茨致读者》,〔德〕G.G.莱布尼茨:《中国近事——为了照亮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第2页。
[68] 《莱布尼茨致读者》,〔德〕G.G.莱布尼茨:《中国近事——为了照亮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第5页。
[69] 参见韩琦《中国科学技术的西传及其影响》,第89页。
[70] 转引自韩琦《中国科学技术的西传及其影响》,第188页。
[71] 〔法〕艾田蒲(René Etiemble):《中国之欧洲:西方对中国的仰慕到排斥》(修订全译本),许钧、钱林森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267页。
[72] 〔法〕艾田蒲:《中国之欧洲:西方对中国的仰慕到排斥》(修订全译本),第268页。
[73] 〔法〕艾田蒲:《中国之欧洲:西方对中国的仰慕到排斥》(修订全译本),第268页。
[74] 〔法〕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何兆武、何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第25—26页。
[75] 〔法〕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第28页。
[76] 〔法〕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第29页。
[77] 转引自韩琦《中国科学技术的西传及其影响》,第194页。
[78] 任鸿隽:《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科学》第1卷第1期,1915年。
[79]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第24页。
[80]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第24页。
[81]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第24页。
[82] 蒋方震:《序》,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第92—93页。
[83] 〔英〕罗素:《中国问题:哲学家对80年前的中国印象》,第152页。
[84] 张海焘主编《中国哲学的精神:冯友兰文选》,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第175—176页。
[85] 张海焘主编《中国哲学的精神:冯友兰文选》,第189页。
[86] 张海焘主编《中国哲学的精神:冯友兰文选》,第190—191页。
[87] 张海焘主编《中国哲学的精神:冯友兰文选》,第192—193页。
[88] 张海焘主编《中国哲学的精神:冯友兰文选》,第193页。
[89] 张海焘主编《中国哲学的精神:冯友兰文选》,第193页。
[90]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华书局,2018,第28页。
[91]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第29页。
[92]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第29页。
[93]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第29—30页。
[94]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第30页。
[95]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第30页。
[96]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第30—31页。
[97]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第32—33页。
[98]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第48页。
[99]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第48页。
[100]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第50—51页。
[101]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第59—60页。
[102]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第59页。
[103]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第69页。
[104]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第69页。
[105]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第70页。
[106]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第70页。
[107]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第267页。
[108]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第280页。
[109]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第281页。
[110]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第280页。
[111] 《科学与宗教为同根并生之二物》,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编《梁漱溟全集》第7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第404—405页。
[112] 王琎:《中国之科学思想》,《科学》第7卷第10期,1922年。
[113] 参见刘钝、王扬宗编《中国科学与科学革命:李约瑟难题及其相关问题研究论著选》,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第42页。
[114] 竺可桢:《中国实验科学不发达的原因》,《国风月刊》第7卷第4期,1935年。
[115] 徐模:《中国与现代科学》,林英编《现代中国与科学》,言行社,1944,第53—59页。
[116] 陈立:《我国科学不发达原因之心理分析》,《科学与技术》第1卷第4期,1944年。
[117] 钱宝琮:《吾国自然科学不发达的原因》,《浙大湄潭夏令讲习会日刊》第78号,1945年。
[118] 竺可桢:《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自然科学?》,《科学》第28卷第3期,1946年。
[119] 张东荪:《科学与历史之对比及其对中西思想不同之关系》,《知识与文化》,岳麓书社,2011,第170页。
[120] 张东荪:《科学与历史之对比及其对中西思想不同之关系》,《知识与文化》,第170页。
[121] 张东荪:《科学与历史之对比及其对中西思想不同之关系》,《知识与文化》,第170页。
[122] 张东荪:《科学与历史之对比及其对中西思想不同之关系》,《知识与文化》,第170页。
[123] 张东荪:《科学与历史之对比及其对中西思想不同之关系》,《知识与文化》,第171页。
[124] 张东荪:《科学与历史之对比及其对中西思想不同之关系》,《知识与文化》,第171页。
[125] 张东荪:《科学与历史之对比及其对中西思想不同之关系》,《知识与文化》,第171页。
[126] 张东荪:《科学与历史之对比及其对中西思想不同之关系》,《知识与文化》,第171页。
[127] 张东荪:《科学与历史之对比及其对中西思想不同之关系》,《知识与文化》,第174页。
[128] 张东荪:《科学与历史之对比及其对中西思想不同之关系》,《知识与文化》,第174页。
[129] 张东荪:《科学与历史之对比及其对中西思想不同之关系》,《知识与文化》,第174页。
[130] 张东荪:《科学与历史之对比及其对中西思想不同之关系》,《知识与文化》,第174页。
[131] 张东荪:《科学与历史之对比及其对中西思想不同之关系》,《知识与文化》,第174—175页。
[132] 张东荪:《科学与历史之对比及其对中西思想不同之关系》,《知识与文化》,第177页。
[133] 张东荪:《科学与历史之对比及其对中西思想不同之关系》,《知识与文化》,第177—178页。
[134] 张东荪:《科学与历史之对比及其对中西思想不同之关系》,《知识与文化》,第178页。
[135] 唐君毅:《中国科学与宗教不发达之古代历史的原因》(上),《文化先锋》第7卷第1期,1947年;唐君毅:《中国科学与宗教不发达之古代历史的原因》(下),《文化先锋》第9卷第3期,194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