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宗景穆皇帝名叫拓跋晃,是太武皇帝的长子,母亲是贺夫人。延和元年春正月丙午日,年仅五岁的他被立为皇太子。拓跋晃聪明颖慧、记忆力强,听过见过的事就不会忘记。等长大后,他喜好阅读经史典籍,对其中大义都能融会贯通,世祖对他的才华十分称奇。
世祖向东征伐和龙时,诏令恭宗总理尚书事务;向西征伐凉州时,诏令恭宗监理国家事务。当初,世祖讨伐河西,李顺等人都说姑臧没有水草,不适合行军作战,恭宗听后心中疑惑。等世祖御驾到达姑臧后,下诏给恭宗说:“姑臧城东西门外的涌泉在城北汇聚,大得像河流一样。其余的沟渠水流都汇入沼泽中,这一带没有干旱的土地。沼泽中的水草茂盛,足够大军使用数年。人胡乱说话,真是可恶。所以下这道诏书,消除你的疑虑。”恭宗对宫廷大臣说:“作为臣子如此不诚实,这哪里是忠诚呢!我起初听到就有所怀疑,只是皇帝决定出征罢了。差点耽误国家大事,那些进言的人还有什么脸面去见皇帝。”
真君四年,恭宗跟随世祖讨伐蠕蠕,到鹿浑谷时与敌军相遇,敌人惊慌失措,部落一片混乱。恭宗向世祖进言:“如今我军突然到达,应当迅速进攻,趁他们毫无防备,一定能打败他们。”尚书令刘洁却坚决劝阻,认为尘土扬起很多,说明贼兵众多,我军到平地后,恐怕会被包围,要等军队全部集结后再进攻才可以。恭宗对刘洁说:“这尘土飞扬,是因为贼兵惊慌不安、士兵混乱导致的,哪有军营上空会有这样的尘土呢?”世祖对此心存疑虑,于是没有立即发动进攻,结果蠕蠕远远地逃走了。不久后俘虏了敌军的侦察骑兵,世祖询问情况,对方回答:“蠕蠕没有察觉到官军突然到来,上下都很惶恐,率领众人向北逃窜,过了六七天,得知没有追兵,才开始慢慢前行。”世祖对此深感遗憾和懊恼。从这以后,恭宗所进言的军国大事,大多被采纳采用,于是他开始参与知晓国家的各项机要事务。
当初,恭宗监理国家事务时,曾下令说:“《周书》中讲:‘让农民负责耕种之事,缴纳各种谷物;让菜农负责园艺之事,进贡草木蔬果;让工匠利用剩余材料,进贡器物;让商人从事贸易之事,进贡货物钱财;让牧民管理畜牧之事,进贡鸟兽;让妇女从事纺织之事,进贡布帛;让掌管山林的官员负责山林事务,进贡木材;让掌管湖泽的官员负责湖泽事务,进贡物产。’命令有关部门督促京城内的百姓,让没有牛的人家用人和牛的劳力相互交换,进行垦殖、锄草。有牛的人家帮没有牛的人家种二十二亩田,没有牛的人家用七亩田的锄地劳力作为偿还,以此为标准递减。至于帮助小孩、老人等无牛人家种田七亩的,小孩、老人用二亩田的锄地劳力偿还。都以五口以下的贫困家庭为标准。各家分别列出人口数量、所劝勉耕种的田亩数,明确建立簿册。所耕种的土地在田头标明姓名,以此分辨播种和耕作的功劳。”同时,他还禁止饮酒、禁止进行杂耍游戏、禁止舍弃农业本业去经商贩卖。在他的治理下,开垦的田地大大增加。
正平元年六月戊辰日,拓跋晃在东宫去世,年仅二十四岁。庚午日,朝廷颁布册文说:“唉!你天生资质聪慧、睿智过人,幼年时就表现出众。被立为太子,本应承担起国家大业。接待四方宾客,能使各项政务井然有序;妥善管理众多事务,在复杂局面中也不迷失方向。本应享有长久的福运,振兴我皇室帝业;可为何如此不幸,突然离世!朕心中悲痛万分!如今派使持节兼太尉张黎、兼司徒窦瑾捧着策书,到灵柩前赐你谥号为‘景穆’,以此彰显你的美好品德。若你的魂魄有灵,希望你能欣慰接受。”高宗即位后,追尊拓跋晃为景穆皇帝,庙号恭宗。
史官评论道:世祖拓跋焘聪明果断,威望卓越,凭借着前两代的基业,激发起征伐四方的气势,于是战车四处出动,在艰难险阻和平坦之地间辗转作战。扫平统万城,平定秦陇地区,剪除辽海势力,荡涤黄河源头,南方的蛮夷为之畏惧,北方的蠕蠕销声匿迹,平定四方边境,统一了戎狄与华夏,他的功绩十分巨大。这使得北魏的帝业,超越众多帝王,这难道不是凭借着超凡的睿智来筹划治理,而他正是顺应天命的一代雄主吗?然而,早期太子未能善终,后期又因疏忽而酿成大祸。巩固根本、防患未然,大概是他没有考虑到这些吧?恭宗拓跋晃品德高尚、声誉良好,却过早离世,这难道不让人如同对戾园之祸那般感到哀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