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卷六十一·晋简文帝纪

简文皇帝名叫司马昱,字道万,是晋元帝最小的儿子。他自幼就聪慧过人,深得元帝喜爱。郭璞见到他后,曾对人说:“振兴晋朝国运的,必定是这个人。”等司马昱长大成人,他为人清净虚无、少有欲望,尤其擅长谈论玄学。

永昌元年,晋元帝下诏书说:“先公武王、先考恭王曾统治琅邪。如今王位世代传承,却还没有确定继承人,祭祀之事无人主持,朕常常为此痛心。儿子司马昱仁爱明智、有见识度量,能够虔诚地供奉宗庙,以告慰无尽的恩情。现封司马昱为琅邪王,食邑仍为会稽、宣城等地。”咸和元年,司马昱的生母郑夫人去世。当时他年仅七岁,号啕大哭、悲痛欲绝,坚决请求为母亲服重丧。晋成帝怜悯他,答应了他的请求,所以将他改封为会稽王,还任命他为散骑常侍。咸和九年,他升任右将军,加授侍中。咸康六年,又晋升为抚军将军,兼任秘书监。

建元元年夏五月癸丑日,晋康帝下诏说:“太常一职负责祭祀天地,同时掌管宗庙事务,这个职位的责任,可以说是非常重大了。因此从古至今,选拔担任此职的人,无不精心挑选当时德高望重且兼具儒雅风度的人。会稽王叔父崇尚清虚之道,追求志向从不倦怠,在朝堂上悠然自得,时常发表议论。现让他兼任太常,原有官职依旧保留。”

永和元年,崇德太后临朝听政,司马昱进位为抚军大将军,总领尚书省六条事务。永和二年,骠骑将军何充去世,崇德太后下诏让司马昱专门总理朝廷的各项事务。永和八年,司马昱进位为司徒,但他坚决推辞,没有接受任命。晋穆帝举行冠礼后,司马昱叩头请求归政于穆帝,穆帝没有答应。

废帝即位后,因为琅邪王没有继承人,司马昱又被改封为琅邪王,同时他的儿子司马昌明被封为会稽王。司马昱坚决推辞,所以虽然被封为琅邪王,但仍然保留会稽王的称号。太和元年,司马昱进位为丞相、录尚书事,被特许入朝时不用小步快走,朝拜时司仪不直呼其名,可以佩剑穿鞋上殿,还赐给他羽葆、鼓吹乐队以及持班剑的武士六十人,他又一次坚决推辞。

等到废帝被废黜,皇太后下诏书说:“丞相、录尚书事、会稽王,出身于中宗一系,品德高尚、声名美好,才华出众、心境清虚,精神超脱于世俗事务之外。因为他众望所归,所以辅佐了三代帝王。他推行道德教化,人们的期望都寄托在他身上,这种情况已经持续很久了。应当顺从天意和民心,让他统领天下。主管官员要明确依照旧有的典章制度,按时执行。”于是大司马桓温率领百官进入太极前殿,准备好皇帝的车驾仪仗,到会稽王府邸迎接司马昱。司马昱在朝堂上更换服装,头戴平巾帻,身穿单衣,面朝东恭敬地拜受皇帝的玺绶,登基为帝。

咸安元年冬十一月己酉日,司马昱登上皇帝之位。桓温出兵驻扎在中堂,下令军队屯守护卫。乙卯日,桓温上奏请求废黜太宰、武陵王司马晞以及他的儿子司马总。皇帝下诏让魏郡太守毛安之率领所统领的士兵在宫殿内担任宿卫,同时改年号为咸安。庚戌日,派遣兼太尉周颐到太庙祭告。辛亥日,桓温派弟弟桓秘逼迫新蔡王司马晃到西堂,让他自己陈说与太宰、武陵王司马晞等人谋反之事。皇帝面对此事痛哭流涕,桓温将他们都逮捕交付廷尉处置。癸丑日,杀掉了东海王的两个儿子以及他们的母亲。

当初,皇帝司马昱因为心性冲淡、谦虚尊贵,历经辅佐三代帝王,桓温向来对他敬畏忌惮。刚即位时,桓温撰写了言辞想要亲自向皇帝陈述,皇帝接见他时,对着他悲伤哭泣,桓温害怕得说不出话来。到了此时,有关部门秉承桓温的旨意,上奏请求诛杀武陵王司马晞,皇帝不答应。桓温再三坚持,皇帝亲手写下诏书回复说:“如果晋朝的国运长久,你就应当奉行之前的诏书。如果大运已去,那就请给贤能之人让路。”桓温看了诏书,吓得流汗,脸色大变,不敢再提此事。乙卯日,废黜司马晞和他的三个儿子,将他们流放到新安。丙辰日,把新蔡王司马晃流放到衡阳。戊午日,皇帝下诏说:“王室多有变故,穆帝、哀帝过早离世,皇室继承人很早就发生变动,皇位无人主持。东海王凭借与先帝是同母弟弟的近亲关系,入朝继承大统,在位多年,却昏庸无道扰乱纲常,人伦道德沦丧,大祸即将降临,这样我祖宗的神灵都不知该依托何处。皇太后深深担忧皇室基业,适时定下大计。大司马顺应天命人心,协同神明般的谋略,亲自率领诸侯,恭敬地接受明确的命令。如今阴霾既已清除,国家大政得以清平,于是顾及到朕,让朕仰承宏大的帝业。即使是伊尹安定殷朝,霍光安定汉室,也比不上此番功绩。朕德行浅薄,愧居皇位,实在害怕能力微薄,不能承担重任,战战兢兢,不知如何才能成功治理国家。想要与天下百姓一起开创新局面,特此大赦天下,全国欢庆五日,文武官员都晋升两级,孝顺、忠贞以及鳏寡孤独之人,每人赐米五斛。”己未日,赏赐给桓温的军队三万人,每人布一匹,米一斛。庚申日,加封大司马桓温为丞相,桓温没有接受。辛酉日,桓温从白石回师,于是镇守姑孰。任命冠军将军毛武生都督荆州的沔中、扬州的义城等地军事。十二月戊子日,下诏因为京都有多年的储备,暂时停止一年的物资运输。庚寅日,废黜东海王司马奕为海西公,食邑四千户。辛卯日,初次在太庙进献酃渌酒。

咸安二年春天正月辛丑日,百济、林邑的国王各自派遣使者进贡本地特产。二月,苻坚在辽东讨伐慕容桓,将其消灭。三月丁酉日,皇帝下诏说:“我辅佐三代帝王,却没能让当时的世道实现太平,甚至导致海西公德行有失,几乎颠覆了皇室的国运。幸亏祖宗神灵保佑,皇太后贤良得体顺应时势,藩王辅臣忠诚贤能,百官齐心协力,才能扫除天空中的阴霾,让光辉照耀宇宙。于是我以渺小之身,位居王公之上,希望依靠众多贤才,来弥补我的不足。重视根本、抑制末节,杜绝浮华竞进之风,让清正与污浊分流,贤能与无能区分,官员没有不良政务,士人没有诽谤怨言。若没有奖惩劝勉,那么道德礼仪又如何施行呢?况且强大的敌寇尚未消灭,劳役也没有停止,只要不是军国大事和祭祀的关键所需,那些华丽装饰、耗费繁多的用度都要节省。那些隐居在深谷的贤才,以及在尘世中随波逐流的士人,虽然他们志向高远,潜藏在幽静的山林中,但委屈一下他们高尚的操守,来成就辅佐国家的美事,与只满足于寄情山水、隐居丘壑,顾全个人的高洁却忘却兼济天下的大义相比,哪一种更好呢?古人能在过去招揽贤才,这也是我如今虚心期盼的。朝廷内外的百官,各自勤勉于本职工作,要让善举都能上达,恶行都能知晓,使诗人不会有对官员尸位素餐的讽刺,而我也能实现虚心求贤的愿望。”癸丑日,又下诏说:“我继承祖宗的宏大基业,却对为政之道有所欠缺,害怕不能妥善治理国家,延续先辈的功业,日夜忧惧,如同涉足深泉。幸亏宰辅忠诚贤德,谋略如同伊尹、吕望,诸侯大臣们竭尽忠诚,齐心协力,朝廷内外都尽到辅佐的职责,文武官员展现出奋不顾身的气节,希望凭借这样的局面,最终能实现国家的昌盛。每当想到战争没有停止,公私都疲惫不堪,藩镇有治理疆土的事务,出征戍边的将士怀着思乡之情,有的在战场上直至白发苍苍,忠诚辛劳却未得到表彰,有的长期在外服役,家中毫无积蓄,我何尝不是天未亮就起床,半夜还难以入睡。虽然不能亲自安抚巡视他们,但也想让他们明白我的心意。可派遣大使前往大司马处,并慰问各地长官,直至戍边将士,宣告诏书,进行犒赏,了解他们的需求。还要斟酌赏赐,务必做到普遍周全。”乙卯日,下诏说:“过去变故之后,各项制度尚未完备,众官员的日常俸禄,都比较微薄,这也是顺应时势。然而官员在朝为官,俸禄却难以维持生计,这不符合常理。如今物资储备逐渐丰富,可以考虑增加俸禄。”豫章出现了驺虞(传说中的仁兽)。

夏天四月,将海西公迁徙到吴县西柴里。追贬庾皇后为夫人。六月,派遣使者任命百济王余句为镇东将军,兼任乐浪太守。戊子日,前护军将军庾希起兵反叛,从海陵进入京口,晋陵太守卞眈逃到曲阿。秋天七月壬辰日,桓温派东海内史周少孙讨伐庾希,将其擒获,在建康街市斩首。己未日,立会稽王司马昌明为皇太子,皇子司马道子为琅邪王,兼任会稽内史。就在这一天,皇帝在东堂驾崩,享年五十三岁。葬于高平陵,庙号为太宗。遗诏让桓温辅政,依照诸葛亮、王导辅佐朝政的旧例。

简文皇帝司马昱年少时就风度翩翩,容貌举止优雅,他一心专注于典籍学问,不把居住环境放在心上,即使坐席上落满了灰尘,他也能安然处之。

曾经,他与桓温和武陵王司马晞同乘一辆车游览版桥。途中,桓温突然命令奏响鼓乐、吹响号角,让车马疾驰、士卒奔跑,想借此观察司马昱的反应。司马晞非常惊恐,请求下车,而司马昱却神态安然,毫无惧色,桓温从此对他既忌惮又佩服。

桓温掌握着文武大权,多次建立大功,再加上他废立皇帝的举动,威势震动了朝廷内外。司马昱虽然身处尊贵的皇位,却只能拱手沉默,谨守为君之道罢了,还常常担心被桓温废黜。

在此之前,火星(荧惑)进入太微星垣,不久海西公就被废黜了。等到司马昱登基,火星又一次进入太微星垣,司马昱对此非常厌恶。当时中书郎郗超正在值班,司马昱便把他召进来,对他说:“寿命的长短,我原本并不在意,但是应该不会再出现之前(海西公被废)那样的事情了吧!”郗超回答说:“大司马桓温正在对内稳固国家社稷,对外拓展军事谋划,那种不寻常的事情,我用全家性命担保不会发生。”

等到郗超请假回去探望父亲时,司马昱对他说:“代我向令尊大人问好,国家的事情,竟然到了这种地步!这都因为我不能用道义来匡正和护卫国家,心中的惭愧和叹息之深,言语实在难以表达。”接着,他吟诵庾阐的诗“志士痛朝危,忠臣哀主辱”,不禁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司马昱虽然神识清朗、心境恬适,但却没有拯救天下的远大谋略,所以谢安说他是晋惠帝那一类的人,只不过清谈方面稍微强一些罢了。僧人支道林曾经说“会稽王(司马昱)有高远的体貌却没有高远的神韵”。谢灵运考察他的行为事迹,也认为他是像周赧王、汉献帝那样(懦弱无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