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初入奥班是非多

很快,上课铃响。

吴建国拿着一叠厚厚的讲义,精神矍铄地走进教室。站在讲台,他扫视一圈,目光在顾学文身上停留半秒,微不可察的点了点头。

“人都到齐了。今天我们开始讲组合数学初步。”

吴建国声音洪亮,介绍道:“这位是顾学文同学,初三刚毕业,成绩非常优异,这个假期过来旁听,希望能和大家共同进步。”

介绍极其简短,没提满分,没提状元,更没提《数学进展》和华老的事。

不过“成绩非常优异”这几个字,还是让不少高中生暗自撇嘴,心道:一个初中毕业而已,能有多优异?在厉害也是初中厉害,到了高中一样白扯。

显然在这些高中奥赛生眼中,并没太看得起顾学文。

其实也难怪他们这么想,数学,尤其是奥赛数学,本来就是高智商人群扎堆的地方,人这智商一高,就很难服人,所以有这个想法也很正常。

吴建国没有理会台下学生们的反应,他拿起粉笔,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几个组合数学的基本原理。

加法原理、乘法原理、排列、组合……

到底是全国特级教师,他的教学水平是真高,枯燥的公式在他口中变得深入浅出,听起来条理清晰,底下学生听得是连连点头。

因为下面对的是尖子生,吴建国的语速明显比平时要快,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大大提升。

基础概念和公式讲完,立刻引入各种变形和竞赛真题。

“……好,我们来看这道题。某校组织活动,从4名男生3名女生中选出3人组成队伍,要求队伍中必须既有男生又有女生,问有多少种不同的组队方案?”

题目一出,教室里立刻响起一片计算的沙沙声。

“这题简单,反向求解就行。”李明宇几乎是立刻就有了思路,总数 C(7,3)减去全是男生的 C(4,3)和全是女生的 C(3,3)。他快速算出答案, C(7,3)= 35, C(4,3)= 4, C(3,3)= 1。35 - 4 - 1 = 30。他得意地抬起头,准备第一个回答。

吴建国却没看他,目光在教室里扫了一圈,似乎在等待更多人完成,然后又抛出了一个变式:“如果要求队伍中至少有两名男生呢?”

李明宇一愣,赶紧低头再算。至少两名男生,那就是“两男一女”或“三男零女”。C(4,2)* C(3,1)+ C(4,3)* C(3,0)= 6 * 3 + 4 * 1 = 18 + 4 = 22。

这次他学乖了,算完没有立刻抬头,而是用眼角余光瞄了一眼后排的顾学文。只见那小子依旧是那副专注听讲的样子,笔在本子上快速记录着,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装模作样!”李明宇心里冷哼一声。

吴建国似乎很满意大家的反应速度,点点头,又继续深化:“好,再变一下。如果不仅要求有男有女,还要求男生甲和女生乙不能同时入选,有多少种方案?”

这下,难度陡然提升!

教室里安静下来,大部分学生都开始皱眉。李明宇也感觉有些棘手,甲乙不能同时入选,意味着要排除掉包含甲乙两人的组合。

他开始在草稿纸上分类讨论,情况一下子变得复杂起来。

顾学文的笔也停顿了一下。他快速地在脑海中构建模型,尝试着不同的分类方法。智商提升带来的逻辑推理能力此刻发挥了巨大作用。

吴建国看着学生们的反应,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他要的就是这种效果,通过不断加深的难度,激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明白竞赛数学的灵活多变。

他走到教室中间,看着大家埋头苦算,然后,目光再次落到了后排那个一直保持安静的少年身上。

顾学文也在低头演算,他的速度不快,但每一步都写得很清晰。吴建国注意到,他的分类讨论方式,似乎和常规方法略有不同,更加简洁直接。

“有点意思……”吴建国心里暗道,对这个弟子的期待又多了几分。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窗外的阳光渐渐炽热,教室里的气氛也随着题目的难度而变得凝重。

终于,看到大部分学生算出正确答案,吴建国停下脚步,在黑板上又写下一道题目,这题结构更加复杂,涉及知识点更多,解法也更综合。

“这道题是前年咱们省联赛一道中档题,涉及排列组合和简单的容斥原理。大家思考十分钟,看看谁能找到突破口。”

题目一出,教室里学生们瞬间集体倒吸了一口凉气,这题也太难了。

李明宇看到题目后,脸色变得凝重起来,他和顾学文一样,也是初中毕业生,原本旁听就有些吃力,眼前的排列组合题之所以算的快,勉强跟的上,主要是因为中考过后这一个月来,他大舅给他开了小灶,其中大半课程用在这上面。

至于说李明宇大舅是谁?

那可鼎鼎有名,鹤市一中数学组组长王卫东正是他大舅,王卫东也是因为李明宇他妈,也就是自己亲妹妹王娟诉苦,才知道的顾学文,才发生了之后的“抢人大战”。

正因为知道顾学文天赋有多高,吴建国教学水平有多牛逼,王卫东才劝说妹妹,让自己外甥留在溪县一中。

有榜样在前,有名师在侧,那怕是县中学也大有可为,前途不可限量。

望着黑板上的这道题,李明宇觉得有点眼熟,似乎前些日子大舅给自己讲过类似的题型。

他当时研究好久,勉强弄懂一种解法,不过过程极其繁琐。

可就是这样,还被大舅好一顿夸奖,说自己有天赋。

然而,眼前这道明显比当日的那道题更难,思路若有如无。

很快,十分钟后去,教室里依旧一片寂静,大部分人连思路都没有理清,更别说动笔了。李明宇的草稿纸上倒是写了不少,可也卡在了某个关键步骤。

吴建国扫了一圈,似乎对这个结果早有预料,他微微摇头,最后目光中带着一丝探究和隐约的期待,再次投向了那个从始至终都保持平静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