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战时期昆明的文化空间与文学表达
- 王佳
- 2084字
- 2025-04-22 17:38:03
序
王佳90年代后期上大学时,我给他们上现代文学史课。她在课堂讨论、作业论文里,都透着聪明。后来她保研跟我念硕士,对诗歌、小说的理解也很不错。在应试教育模式下,考入中文系的学生,并非全适合弄文学;文学感觉和语言表达都好的,也不十分常见,而王佳恰是有天赋的那类。可惜她不甚用功,读书随性,享受自由。硕士毕业后,从北京到上海,又从上海回昆明,日子过得悠悠达达。忽有一天想起考博士,却离开“学术”好些年了。生孩子,本该安排在无所事事的那些年,她却凑到读博时一齐办。因此,她博士论文做得比一般人辛苦,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以抗战时期昆明为研究对象,是我为王佳定的题,尽管我自己并不擅长这个领域。研究“文学中的城市”,不同于“城市文学”(如海派文学、京味儿文学等),重心在城市。最近十多年,赵园先生的《北京:城与人》和李欧梵先生的《上海摩登》,以迥然不同的论述风格,将一种新的研究路径展现在我们面前;其后,以城市为对象的文化研究,俨然成为现代文学研究一个新的生长点。陈平原先生率众弟子对北京、天津的研究,他和王德威先生主编的《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论丛对北京、上海以外更多城市的关注与研究,启人良多。而对昆明的研究,至今阙如。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乡土中国”的观念与伦理,往往构成都市文化的底色,而昆明无疑又是其中最具乡土色彩的城市之一。尽管这座城市具有悠久的历史,晚清以来其追随“现代”的步伐,也并不亚于中国其他都市,但直至抗战全面爆发,它仍然保持小城寡民的悠然状态,以致当地受五四新文化影响的青年恨铁不成钢。全面抗战打破了昆明的宁静,北方和内地大量教育机构和人口的迁入,滇缅公路、中印公路、“驼峰航线”等国际战略通道的开设,使之在短短几年间,由“天末遐荒”的边陲小城,变为现代中心城市。这种身份的剧变,必定伴随文化的震荡。以往,昆明多作为西南联大及其作家群活动的背景被言说;现代文学中有关昆明的描述,也多出自外地人——无论是作为流浪过客的文艺青年艾芜,还是天之骄子的西南联大学生汪曾祺、鹿桥等。但昆明这座城市,在突然涌入大量人口、变为抗战重镇后,它“自己”的感受是什么,它的文化形态发生了哪些变化,却并不为人所知。王佳所关注的,便是在这骤然到来的命运突转和现代化契机中,昆明这“城与人”的感受、变化和文化创造。
王佳生于兹长于兹,做此论题,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不过,要把熟悉的城市变成有距离的审美/研究对象,并不容易。何况,昆明与中国其他城市一样,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屡经沧桑巨变。王佳熟悉的昆明,与她要论述的昆明,其实完全不是一回事。在跟我商议博士论文题目时,她多次表达担忧,而最终拗不过我的坚持。我知道,她对昆明之“不了解”,不但源于其沧海桑田,也源于那些变动之间缺乏自然的逻辑。为此,只好依靠史料,由历史材料,帮助建立起对历史的感觉。做博士论文的这几年,王佳几乎换了一个人。她一头扎进旧报刊中;查找和阅读报刊文献,差不多占据了她博士学习的大部分时间。最初两年,她经常为阅读后的茫无措感到苦恼。所幸她以顽强的毅力坚持了下来。当终于从历史碎片中拼合出“现场”,并最终触摸到历史的脉动时,她对于这篇论文的写作,才有了信心。由于材料功夫相对做得较足,她以翔实史料还原出的历史细节,生动可感,结论也大多比较可靠。如果说“城市是都市生活加之于文学形式和文学形式加之于都市生活的持续不断的双重建构”[1],王佳的论文,就是力图厘清和呈现在抗战这一动态时刻,昆明城这种双重建构的过程和细节。涂尔干认为,每一种城市都创造一种心灵状态,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确定的准则以调节人们的行为,而那些准则会内化为人们的个性的一部分。[2]王佳的论文,不但生动呈现了昆明在文化心理上从“边缘”到“中心”的过程,而且通过大量文学文本,揭示了昆明如何在“被迫”成为国际性都市时,仍然以其质朴宽厚的文化创造了40年代昆明人(包括新移民)的“性情”。这个研究,填补了现代文学中都市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空白。由于绝大多数材料都来自第一手,相信该论著也将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材料和线索。她对一些作家作品原始版本的发现,也很珍贵。
当然,王佳目前的研究,尚有一些遗憾和缺陷。她对历史的还原与建构,完全依赖报刊史料,难免有时见木不见林。方志阅读和晚清民初历史把握得不足,使抗战时期的展开缺少从容的参照。还有,论及“本地”,语言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面向。当然,这些都需要足够的时间去深入细致思考与论述。历史研究,倘缺乏历史哲学的支撑和对历史的整体把握,便很难从碎片化的材料中建构起完整的历史形象。所幸研究就是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我愿与王佳共勉。
昆明作为一个“文学中的城市”,王佳的研究是一个较为扎实的开端。我愿意认为,它也是王佳今后学术研究的新起点,书中的不足、未及详论并值得发掘的有趣问题,都是可以大做文章的。期待王佳继续努力。
杨联芬
2017年9月12日于北京
[1] [美]理查德·利罕:《文学中的城市:知识和文化的历史》,吴子枫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2] [美]理查德·利罕:《文学中的城市:知识和文化的历史》,吴子枫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