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史地丛书》总序
海淀区地处京城西北部,水山形胜、人杰地灵,自然和人文特色资源丰富。依出土文物考证,距今5000年左右,海淀一带就已有人类文明的踪迹。海淀一词,最早见于800年前的元代。辽、金、元、明、清五代,海淀成为畿辅之地。由于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历代帝王在此兴建离宫别苑,自清代康熙年间陆续建成著名的皇家园林——“三山五园”以及上百处王公贵宦的私家宅园。皇帝经常在这里居住、理政,海淀遂为紫禁城外又一全国政务中心。
自1920年起,中国早期共产主义组织和其后成立的中国共产党就在海淀地区开展革命活动,著名的一二·九运动源于海淀,清华园、燕园、西山等地有多处革命遗址。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及人民解放军总部进驻香山工作约半年时间,海淀又成为继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之后新的革命圣地。
新中国成立后,许多中央党政军首脑机关入驻海淀。海淀区域内科技、教育、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数百家科研机构和几十所高等院校云集于此,知识、智力、技术、人才密集,成为闻名中外的科技教育发达区。与此同时,在长达40多年的时间里,海淀始终是北京重要的副食品供应基地。
以改革开放为标志,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到1988年5月国务院批复建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从1999年6月国务院批复加快“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到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北京市批复同意海淀园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三十年探索、三十年飞跃,海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已成为自主创新和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高地,中国领先、世界瞩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引领中国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北京市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将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海淀无疑将在这一过程中继续发挥科技创新、示范、率先作用,坚持强化创新驱动,着力优化发展空间,加速推进三大功能区建设,努力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高科技核心区!
国运昌、史志兴。1996年至2004年,海淀区编修了第一部社会主义时期新方志——《海淀区志》。在此期间,《海淀区志》编委会组织收集整理了许多具有存史资政价值的海淀地情史料,陆续出版了《海淀史地丛书》,共计26本,成为海淀区挖掘区域文化资源的特色和亮点。
2010年3月,海淀区第二轮修志工作全面启动,为更好地抢救、挖掘、保存和利用海淀区丰厚的史志资源,繁荣海淀文化,提升海淀软实力,我们将继续出版《海淀史地丛书》。中国正处在一个伟大变革与发展的时代。历史是一面镜子,读史使人明智。我们期望并相信,《海淀史地丛书》能为您了解海淀、认识海淀、热爱海淀、建设海淀提供帮助。
《海淀史地丛书》编委会
2016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