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尼木措毕祭祀的角色和用物

作为一种独特的司祭文化,“尼木措毕祭祀”是主祭方主办的由毕摩主持的集家族、亲友、邻居共同参与的大型祭祀活动,规模宏大,程序复杂,关涉到主祭方、辅祭方、参与者、执祭方等众多的人,涉及诸多的祭祀活动事项以及用物的组织、调度等。因此,需要诸多人员担任不同的角色,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同时,还需要形形色色的各种用物。分述如下:

一 形形色色的角色

1.主祭方

主祭方指祭祀直接举办者的直系男性后代,即儿子、孙子、曾孙、玄孙等,是祭祀活动的物质承担者和实际受益方。其主要任务,一是提供祭祀场所、祭祀牺牲和用品。大型仪式,儿子们每人必用一头牛作为祭牲,中小型仪式则可用绵羊作为祭牲,孙子、曾孙则用绵羊或小猪献祭即可。二是承担毕摩的食宿和毕酬。祭祀期间,因毕摩们基本上不舍昼夜地在室外做仪式,无住宿之忧,只需保障其生活即可。而毕酬,则根据仪式的复杂程度和主祭方的经济状况而定,可多可少,少的数百元、多的数千元不等。三是负责姻亲和仪式参与者的食宿,尤其是做好辅祭姻亲的住宿。四是在毕摩的教导下参加每一个仪式,完成献祭、负牲、转棚、接种、接食粉等活动。由于祭祀活动繁杂,主祭方还必须请下述角色。

(1)主祭家总管“色兹”:是指代表主人家准备、协调、调派仪式活动中需安排的人和物。由于祭祀规模大,参与人数多,仪式活动程序繁杂,必须指派专人统筹仪式中的接待、活动、用物等,所以,举凡该类仪式,都必须有一名总管。总管一职,一般由熟悉“尼木措毕祭祀”仪式环节和用物,且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有威望的中老年男子担任,无报酬。

(2)助祭“丘莫”:是一个在事前经占算选定协助祭祀毕摩的人。他既是“尼木措毕祭祀”毕摩们的助手,也是负责一切祭祀用物安排,牺牲的调拨、使用,灵牌守护、管理,以及送往祖灵箐洞者,整个仪式期间不离毕摩左右。彝族民间认为,“丘莫”由于时时伴随毕摩守护祖灵、接触祭祀用品等,其灵魂容易伴随祖灵而去,所以,一般都是由地位较低的贫贱且比较熟悉仪式规程的中老年男子担任。仪式完成后,主人家须给予一定的报酬和牺牲用物,让其进行招魂唤魂仪式,以防不祥。

(3)守屋人“依曲措”:是仪式主人家庭请来帮忙的人。因祭祀活动主要在屋外举行,仪式活动期间,主人家一般难以顾及家庭,所以,必须请人代为持家。守屋人的职责:一是守好主人家的财产,做好牲畜饲养、代牧等日常事宜,确保主人家放心参加祭祀活动;二是替主人家接待宾客,安排食宿。守屋人一般由无祭祀任务、勤劳善良、懂礼数的中老年邻居妇女主动担任,无报酬。

(4)砍神枝人“古次措”:是专门砍伐和制作神枝之人,多由村寨的熟悉神枝用树、种类、制作方法的年轻人主动担任。由于祭祀规模大,所需要布插的神座多,往往在祭祀前几天就必须砍好神枝,祭期根据毕摩仪式的需要制作和布插。同时,这些年轻人还参与搭建青棚、杀牲等工作。

2.辅祭方

辅祭方指主祭方的直系姻亲。即已出嫁的女子、孙女、曾孙女等,也是祭祀活动的主要物质承担者。按照传统习惯,姻亲方须派出其男性成员牵牛或绵羊,携带祭祀用品、礼金参与必需的祭祀活动,如转棚、选美、摔跤、分发礼金、献祭、接食粉等。所出的牺牲,根据自家的经济状况和仪式规模的大小而定。如果是大型仪式,女儿方必须以牛作为祭牲,如果是中小型仪式,以绵羊作为祭牲即可,孙女、曾孙女用一头小猪作为祭牲献祭即可。作为重要的祭祀活动,祭祖是姻亲们展示自己富有、大方,赢得名望的重要机会,因此,在资助牺牲、礼金等方面,往往不惜金钱倾力资助,现通行的牵羊数多在5头以上,礼金则有数千元到数万元不等。

3.协祭方

协祭方指本家族远房成员、邻居、姻亲家支的亲友,是祭祀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可根据需要出泡水酒、小猪、鸡或一定的现金等给予帮助,家族成员和邻居还承担砍伐神枝、建青棚、杀牲、迎客待客、转棚、做伴、组织协调等义务。整个祭祀期间,不论白昼,基本上在仪式场上帮忙。

4.执祭方

执祭方是指主持祭祀活动的毕摩群体。主要有:

(1)主祭者“毕嫫”:是指主持“尼木措毕祭祀”的毕摩,承担祭祀各项程序仪礼的组织、安排、协调,担任重要祭祀的主持,只有具备特殊资质和条件的“尼木”毕摩才能胜任。

担任“毕嫫”的毕摩要具备六个方面的条件:第一,“毕嫫”必须具有知识方面的认可度。作为主祭者,必须有深厚的经文、仪礼、神座、剪纸、草扎、占卜、牺牲用物等知识,必须谙悉各项仪式程序。第二,“毕嫫”必须具有毕摩世家身份。彝族认为,毕摩能与鬼怪神灵打交道,必有其历代祖先神灵护佑,没有毕摩世家背景的毕摩,没有毕摩祖先护佑,仪式往往不灵验,法力也不会高强。第三,“毕嫫”身体条件的认可度。彝族认为毕摩的体貌、言行特征,可以影响到主人家后代的长相和素质,所以要选慈眉善目、身材高大、五官端正的毕摩作“毕嫫”。举凡有狐臭、遗传麻风病和痨病或自身有缺陷的毕摩不能担任“毕嫫”,甚至七十岁以上的毕摩、身体有疤痕的毕摩、牙齿脱落的毕摩都不能担任“毕嫫”。彝谚道“七十岁不言语”,认为人生七十不该再纠缠于人间之事,所以,七十岁的毕摩不能主持祭祀仪式。身体有疤痕的毕摩法力可能受到了损伤,没有能力完成送灵归祖任务;牙齿脱落的毕摩“嘴不牢”,祖先之灵和神鬼都不相信其言辞。第四,“毕嫫”家庭条件的认可度。彝族认为,人和物的繁衍、发展与毕摩的生育能力有关,只有儿女双全、子孙健康的毕摩可使主祭者家庭人丁安康、繁衍兴旺。第五,“毕嫫”品行操守的认可度。作为人、鬼、神的交通者和教导者,主祭“毕嫫”自身不能有道德上的缺陷,如禁两性关系上的不严肃,不能有偷盗行为,禁搬弄是非等嘴碎行为,禁食灵类动物,禁食耕牛等,尤其是在确定担任“毕嫫”前一段时间,严禁有性行为。第六,“毕嫫”生辰方面的认可度。祭祀活动中,毕摩始终担负着人、鬼、神教导者的职责,劝说、教导、安抚祖灵是其主要任务。只有属相与祖灵属相合的毕摩,祖灵才愿意听从其教诲,接受其劝告,乐意回归祖界,祖灵也才能更好地荫庇后代。若属相不合,容易酿成伤祖灵、伤毕摩、伤主人的事情发生,导致送祖不灵。选择“毕嫫”生辰规则是:狗、马、虎相合,牛、蛇、鸡相合,兔、猪、羊相合,猴、龙、鼠相合。

需要指出的是,彝族十分相信冥冥之中的神灵,其主祭“毕嫫”的选定,往往通过占卜来确定,所以,担任主祭的“毕嫫”有晚辈为“毕嫫”、长辈为助祭的现象。

(2)祭司“毕惹”:一场送灵归祖祭祀,需要多个毕摩合作完成。一旦确定主祭“毕嫫”后,他会根据仪式的规模、难易程度和时间来自行聘请其助祭毕摩。助祭毕摩的职责是协助“毕嫫”完成相关仪式,按照“毕嫫”的分配,独立承担除祝酒、数牲祛病、口碑指路等以外的各项仪式。助祭毕摩的选择条件与主祭者大致相同,也必须是世传毕摩,其经书、仪式知识、身体条件要求等与主祭者的选择大致相同,只是在个别地方有所放宽。

(3)凶事“日毕”毕摩:凶事“日毕”毕摩是指专门为刀枪所杀、坠崖、溺死、毒死、吊死等自杀或他杀者,以及被虎豹等猛兽咬死、烧烫而死、难产而死等非正常死亡的亡灵卸凶除魔的毕摩。如果祖上有非正常死亡者,必须先由凶事“日毕”毕摩举行一系列卸凶除魔的“日尼木”仪式,以祛除缠祟于祖灵身上的凶鬼,制作好凶事竹灵牌后,方能交由“吉事”毕摩送灵。从毕摩内部分工来看,“凶事”毕摩专司与恶鬼邪魔等打交道。彝族认为,专做凶事仪式的毕摩,经常与恶鬼打交道,会导致其子孙不兴旺,所以毕摩们都不愿意作“凶事”仪式。“凶事”毕摩所从事的凶性仪式针对性强,长相奇特、面目狰狞、舌根呈黑色或舌尖有黑色胎记者被认为是最佳人选,因为这种人说出的言辞也是“黑色”的,邪魔鬼怪最怕,因此,仪式也最为灵验。由于“凶事”毕摩主要从事咒人咒仇等凶性仪式,民众对他们往往又敬重又害怕。他们的威望也远不如“吉事”毕摩高,所以许多毕摩都不愿传承“凶性”仪式。因此,毕酬也比“吉事”毕摩高得多。

(4)毕摩总管“毕兹”:是指安排和协调祭祀礼仪、毕摩、场地、牺牲、用物、活动程序的毕摩,由毕摩中熟悉仪式规程、组织协调力强的中老年毕摩担任。

二 祭祀用物

1.接种白公鸡、接种食粉、草烟辫

“接种白公鸡”是指一只由祖妣娘家给予的象征生殖力量的白色大公鸡。接种食粉是指由祖妣娘家要来的一斗荞麦粉,象征旺盛的生殖力。草烟辫是指用草烟编制而成的发辫状烟辫。彝族谚语道:“蕨草无舅父,草头往下弯;杉树无舅父,杉树任人砍;竹子无舅父,竹梢弯两节。”“能够认识妣舅之恩情,是为上等的男子;能够认识母舅之恩情,是为中等的男子;只能认识妻舅之恩情,是为下等的男子。”彝族男子在社交活动中,不仅需要能够背诵父系祖先的谱系,也需要熟知母系亲属舅舅方的谱系。“不会背诵父亲之谱系,家支不认你;不会背诵母舅之谱系,亲戚不认你”的谚语,不仅体现了彝族传统母权遗风和舅权意识,也反映了彝族社会亲族关系和两合制家庭关系的民俗。在“尼木措毕祭祀”,不仅是男性宗族一方的职责,母亲方的兄长们也有相应的义务承担,其基本义务就是给祭祖送灵人家奉上接种白公鸡一只和用于磨制衍种粮食粉的荞麦一斗、草烟辫一根,因为祖灵后辈的繁衍、祖妣也有一半的功劳,如果让子孙继续加倍地繁衍下去,还需要更多的姻亲,而祖妣娘家宗族是关系密切且门当户对的姻亲,会给子孙的繁衍带来更多好处。

2.泡水酒

泡水酒是一种彝族民间用荞麦、玉米等发酵而成的水酒。彝族是个好酒的民族,酒的功用妙不可言,不胜枚举。不管是征伐御敌还是结盟调和、是娶妻嫁女还是供奉祖灵、是逢年过节还是禳解遣返,连庆五谷丰登求六畜兴旺祈人丁繁衍都要酿上甘醇的泡水酒以祭献助兴,于是泡水酒也在彝民的生活中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它既可成为贡品通先祖、通神灵,也可成为礼品以迎来送往,联络情感,既可作药,和血行气,壮神御寒,也可作剂,调解纠纷,化解冤仇,可谓彝人一生“生以酒迎来,活以酒助兴,死以酒送往,祭以酒送归”。在“尼木措毕祭祀”活动中非常重视泡水酒,主人家都要酿上十几桶到几十桶以宴客以祭祖。彝族的泡水酒很具民族特色,工序简便却极讲究技巧,每户彝家都能酿酒,而酿出的水酒却滋味各异。泡水酒酿造时以玉米或荞麦为原料,将其磨成粗粉,如果想让酒色变得金黄,也可将原料炒成半熟再磨,然后在粗粉中掺入一定比例的荞糠蒸煮,熟后放凉并拌入酒曲发酵,拌酒曲要“弹指撒均匀,有如细雨洒”。发酵好后再次搓和均匀,装入由杉柏特制的下端开有一小孔用以放酒的木桶内,装酒糟时还须在小孔上垫上一层稻草或麦秆,以便饮酒时能起到过滤作用,装好酒糟后用蕨草盖上并用木炭灰或稀泥密封,以免酒气挥发。放一段时日后泡水酒即可饮用,饮用时先取凉水注入酒桶内,浸泡一小时左右后用竹管插入酒桶小孔内,引出酒水,引出之酒便会让人感到“酒香溢万里,尝酒甘又醇,嘴唇寒丝丝,舌尖甜蜜蜜”。彝族酿造泡水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石尔俄特时代,据传当时就有一个叫迪波阿支的人从青山箐林沼泽地边采集了各种草药配制出了酒曲,从此泡水酒便成了彝族先民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节剂。

3.牺牲“则莫和都莫”

牺牲作为人与神鬼之间交通的媒介,多承担着祭祀品的任务,其色泽选择以及健壮程度、大小,决定着祖灵能否喜欢和接受,因此,在仪式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尼木措毕祭祀”所用牺牲,依据祭祀人家的人数、规模大小、仪程,各有不同。牺牲的选择讲究毛色、雌雄、大小、数量等,且不同的仪式所用的牺牲十分讲究,不能出错。

“尼木措毕祭祀”所用的牺牲较多,就其分类,一是打牲“都莫”,即打死献祭祖灵或鬼怪之牲;二是杀牲“则莫”,即杀死后祭祀或待客之牲;三是拴牲“普莫”,即拴缚于神座中的祭牲。其名目复杂,主要有:鸡骨卜“瓦吸处”用鸡一只,咒鬼“尼茨日”用猪一对、山羊一只,“驮猪”用大猪一头,开路猪用小猪一头、驮灵马一匹,招灵附竹“灵痕”用黄色母鸡一只,堵塞污祟“格茨”每个火葬地用三鸡一猪,新灵桩每根用一只鸡,煮熟祭献,献药“此且”用鸡一只,断开糟粕“宗开”用鸡一只,扫尘除祛“苦斯”用黑色母鸡一只,招待祖灵仪礼有些用牛,有些用公绵羊,每一代祖先一头(只),祖妣不食牛羊肉者每人一只鸡来招待,招待另用一只母鸡来行“防癞”仪式“粗吉”,如果晚上在青棚下用牛宴请祖灵,第二天早晨还要用公绵羊再宴请一次,数牲祛病及献牲“莫铭娜可”仪礼一般子女每人一(头)只大牲(牛或绵羊),唤魂鸡每户至少三只黄母鸡,挽魂鸡祖灵之儿女每家每户一只黄母鸡,除祛累赘仪式“则授”用一只鸡,除祛污祟仪式“更迪”用猪、鸡各一对,除祛病苦仪式“死沙”用猪、鸡一对,剖断孽业仪式“痴克”用一只山羊两只鸡,换灵桩仪式“尼尔”用白色的母绵羊、母猪、母鸡各一,囚刹祖灵“席沙”用白色大公鸡一只,接种仪式“治佐”用白色大公鸡一只,白赎白净仪式“曲茨曲红”用白色母绵羊和白色公鸡各一,白宅下招待祖灵“孜仇占”用一只白色大公绵羊。插入仪式救坠崖仪式“瓦吉茨”用母子绵羊两只,救溺水仪式“液吉茨”用母子山羊两只,祛原野业仪式“迪曲液迪”用一头猪,祛青棚业仪式“维痴液迪”用一只鸡,保留福禄仪式“吉尔克策”用一只白色大公鸡,保留知识仪式“毕克策”用一头母猪和三只黄色鸡,“阶尔”用黑色公牛和黑色山羊各一和两只鸡,还愚债仪式“曲俄牟债苏”用一只小绵羊,如果有“尼木猪胛卜”和祈福仪式及其他类型的“尼木”仪式,牺牲就用得更多。牺牲的选择,一是讲究牺牲的种类、雌雄和颜色,如解除孽业仪式“阶尔”须用黑色公牛或黑色公山羊,白净白赎仪式“曲茨曲红”必须用白色母绵羊,宴请祖妣必须用黄色牛犊或白色公绵羊,接种必须用白色大公鸡,招魂唤魂必须用黄色大母鸡。二是忌用残疾或有缺陷“仨迪”的牲畜作牺牲,认为如果用“仨迪”的牲畜作牺牲,其子孙后代发生类似的残疾或缺陷,如用斜眼的牺牲宴请祖灵,子孙也会有人斜眼,用瘸腿的牺牲作献牲,子孙也会瘸腿,用瘦弱的牲畜作牺牲,子孙也会瘦弱,所以要选择肥壮的牲畜作牺牲,以便取悦祖灵,让后代更加强壮。三是忌用已尽一次“义务”的牺牲,认为某一牲畜已先在其他场合曾用作牺牲,其魂已尽了“义务”,剩下的只是躯体,祖灵不会接受。从牺牲的用途上看,一是招待宴请用牲,主祭方每户人家用于招待妻方亲戚和共同用于招待姻亲的牲畜,大者可用牛,小者可用山羊和猪,可视主祭方的经济能力和来宾多少而定;二是牺牲“则莫”,用于祭祀神灵鬼怪和祖灵,这些牺牲仪式完成后要食用,由主人家食用或由其他人食用,有严格的规定;三是祭祀祖灵用牲,如新灵桩制成后每根祭祀一鸡之肉;四是拴牲“普瓦普维”,一般用于除秽程式,如堵塞葬地污祟时和除秽用牲,这类拴牲归执事毕摩所得;五是献牲,如数牲祛病及献牲“莫铭娜可”仪礼的子女每人一大牲(多用绵羊),孙辈一小牲(多用小猪),将这些牺牲击打而死再祭献,祭献后任人抢去。

4.祭品“伙扎”

祭品作为“敬祖尽孝”,表达子孙对祖妣的爱戴之心的重要祭祀用物,是指仪式主祭方及辅祭方子女用于祭祀祖灵的食物,主要有腊肉、香肠、鸡蛋、酒水、荞粑等熟食品。这些祭品的选择有严格讲究,一必须是彝族传统生活中经常食用的珍贵食品;二必须是自家带来的熟食品;三必须是干净之食物;四必须经过毕摩诵经祛秽后按长幼秩序一一报名献祭,以期获得祖灵的接受。

5.神枝“固”

举凡毕摩仪式活动,都要用特定的树枝(柳枝、柏枝、马桑枝等)做成形状各异的神枝,然后布插相应的神座方能举行祭祀活动。相传,古代洪水泛滥后,天君昊天古兹派三位天界毕摩带着经书拯救受苦受难的彝民。三位天界毕摩为防经书被浸湿,把经书拴在牛角上渡海,不幸的是经书还是被海水浸湿了。三位毕摩只好把经书晒在树枝上,经书边角又被树枝刮破,所以,后来的仪式中,为补经书之缺陷,一则毕摩在书写经文时,末尾要留两页空白,二则在仪式中布插神座,以补经书之不足。毕摩所用的神枝名目繁多,从名称来看,常见的有野竹、马桑枝、柳枝、冬青树枝、松枝等,从形制上看,主要有叉、戟、钩、矛、戈、枝等。作为重要的祭祀活动,“尼木措毕祭祀”需布插数十个不同名称的神座,占地可达六七亩。这些神座,名称各异,布插方法有严格的规定,其文化内涵极其复杂,关涉彝族的天文历法、迁徙历史、战争布局、神话传说等十分复杂的内容。如堵塞污祟“格茨”每个火葬地四周要布插“格茨”神座,毕摩需用鸡、猪作牺牲祭献后唤醒祖灵,然后堵塞污秽。如“祈福仪式”所需神枝达上千根,布插的神座可布满一两亩地。(附神座图)

此外,祭祀活动还需要各式各样的应用物,如用于驱除麻风病、猴瘟痨疾、慢性病等的猴子、马、乌鸦,祭献用的食粉(燕麦、荞麦粉)、烙荞粑、烙蛋、熟蛋、圆坨荞粑、白酒、泡水酒、盐、辣椒、水、油、清油、豆腐、腊肉、招魂草、麻、针、线、钵、碗、剑、铠甲、布、续断、蒿枝、竹根、蛇皮、鸟窝、石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