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从起源探寻播客和影响力的关系

从博客到播客,唤醒影响力

虽然关于播客的定义尚有不同的解读,但有一个渊源颇有意思,即“播客”一词看上去和“博客”似乎同出一门,很多时候你在读播客相关文章的时候都怀疑这两者是否写混了。事实上,播客的诞生和博客的确有一定的关联。

根据《打造火爆音频》一书作者埃里克·纽祖姆(Eric Nuzum)的说法,播客源自音频博客。在埃里克·纽祖姆看来,最早的播客(当时还认为是在博客里加音频文件)是RSS内容聚合平台的创立者戴夫·温纳(Dave Winer)在2001年初用“感恩而死”乐队(Grateful Dead)的歌曲所做的尝试,而戴夫这样描述“播客”:这个世界需要一种可以根据不同收听意愿而分享的音频节目。

同样,在20多年前,《纽约时报》前政治记者、波士顿公共电视台WBUR新闻主持人、《连接》(The Connection)节目的主创克里斯托弗·莱登(Christopher Lydon)在哈佛法学院伯克曼互联网与社会中心担任研究员,他录下了一系列与博客世界知名作者的深度访谈,并将可下载的音频文件发布在博客网站上,这档节目叫Open Source,被认为是播客的发端之一,而且持续更新至今。

你看,播客的这两个发端都和博客联系紧密。博客是众多个体输出内容和与读者互动的阵地,成为当年个人影响力最大的网络阵地之一,其具有的去中心化、高度参与和互动等特征,让我们进入了Web2.0时代,激发出更多个体和品牌的影响力。

如今,在播客生态中,每个个体、品牌或机构都可以表达观点,传递品牌理念和价值,能够持续地长时间输出深度内容,并且能跨越平台、渠道、场景,更容易与听众构建起亲密、信任的关系,这也与Web2.0的特征和趋势不谋而合,因此播客也孕育了新的影响力形式。

由此可见,播客在诞生之初就和影响力产生了关联,只不过从以图文为主的内容形态转变成为以音频为主的内容节目,并在移动互联网浪潮的加持下,使得人们更易获得,更容易有长时间沉浸式的体验,也衍生出丰富的想象空间。播客为个人、品牌乃至机构建立影响力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播客在构建影响力的方面将会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基于RSS的跨平台传播,释放影响力

之前在狭义的播客定义中提到的“RSS”是一种网络格式规范,英文是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中文意思是简易信息聚合,这是播客媒介最初和长久依赖的基础技术。早期听众多用MP3、iPod等载体来收听播客节目,后来在一些平台上通过RSS来上传和下载播客,这些平台就像早期的博客网站,你只需要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订阅,就可以获得及时更新的播客节目。

RSS看上去是个古老的技术,那为何在播客界大行其道?一方面是相对降低了技术门槛,而另一方面主要是和苹果公司有关。苹果可以说是播客的定义者和推动者,在其做播客之初,就决定不做托管,只提供目录。一个播客的地址既然放在网上了,就既可以被苹果收录,在苹果播客app里收听,也可以在其他任意第三方(即泛用型)播客客户端里通过RSS地址来收听。

如果把RSS看成一个网址,那泛用型客户端就像是一个网址导航,这样你就能理解为什么在很多平台上都能收听播客了,后续的一些播客平台在上线之初也沿用了这样的设计。当然,除了泛用型平台,播客还可以在一些音频平台上被找到,我们通过一个表格来简单了解下两者的区别(表1-1)。

表1-1 两种播客平台的区别

尽管有两种类型的平台,但使用泛用型平台上传节目仍然是当下播客创作者最常用的方式,因为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创作者的运营成本,在多个平台同步分发可以快速让各种有音频需求的人了解和获取自己的播客节目。此外,RSS的应用让播客天然就具有了跨平台、跨渠道的特点,这也意味着随着各种分发平台的覆盖,播客的影响力会随之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