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雍城新落成的议政殿里飘荡着松脂的清香。秦襄公端坐在镶嵌象牙的青铜王座上,目光扫过阶下那群仍穿着周式深衣的老臣。他们头顶的玉冠在晨曦中泛着苍白的光晕——就像三百年前那些镐京卿士的模样。
“西戎已退至陇山以北。“大司马的声音在大殿回响,“但我们的粮秣...“
年轻的国君突然抬手,青铜剑鞘撞击石阶发出清脆声响。他起身走向悬挂在壁上的羊皮地图,指尖划过代表周王畿的红色标记:“三个月前,我父君用渭水换来了这个。“
那是一卷盖着天子印玺的绢帛——空头承诺,秦襄公在心里冷笑。周幽王的使者宣称只要击退犬戎便能获得岐山之地,可当父亲战死洮水时,镐京的援军却始终未见。
“报!“传令兵冲入大殿,“西戎八部联军已破散关!“
阶下的老臣们骚动起来。秦襄公瞥见叔父嬴成脸上闪过一丝诡谲的笑意——这位宗室元老向来主张与周王室结盟。
【二】
战车碾过岐山古道时,秦襄公能听见自己牙齿摩擦的声响。三日前那个太卜丞占得的卦象仍在耳边回荡:“坎上兑下,凶。“
但他还是来了。三十辆革车组成的方阵正在山隘处列队,每辆车首悬挂的西戎头颅在风中摇摆——这是父亲留下的传统。
“君上!他们突破了第一道防线!“先锋将急报传来时,秦襄公闻到了熟悉的血腥味。这味道让他想起十二岁那年第一次随父出征的场景:那时他因恐惧而呕吐,被父亲罚跪在战车辕木前三天三夜。
夜幕降临时,秦军点燃了预先埋设的松油火沟。冲天烈焰中,秦襄公看见一个身披犀甲的戎人酋长——他的纹面与十五年前杀死祖父的那个如出一辙。
【三】
“这是新得的青铜冶铸术。“工师将冒着热气的铜锭呈上案前,“周王室派来的匠人...“
秦襄公挥手拂开那团炽热的金属。他注意到工匠腕上的奴隶烙印——这些人分明是镐京流放的罪徒。所谓的援助,不过是周王处理麻烦的借口。
“君上!太卜丞求见!“
白发老者踉跄入帐,手中龟甲仍在滴落占卜用的獭血:“大凶之兆...迁都之事...“
秦襄公突然纵声大笑。笑声震得案上竹简微微颤动——他想起昨日收到的密报:波斯王居鲁士正将巴比伦的祭司迁往各地要塞。
“天命?“年轻的国君拔剑劈开龟甲,“我祖父信了周人的天命,结果战死洙水!我要的天命在这里——“
剑尖指向帐外操练的新军。那些来自羌族、戎部甚至周人逃兵的战士正在演练着前所未见的混合阵法。
【四】
迁都典礼上,牛革鼓发出沉闷的轰鸣。秦襄公站在新铸的青铜鼎前,发现铭文上的“秦“字比周式篆体多了一道横划——这是工师自作主张的改动。
“镐京来使到!“
周王特使的朱轩车驾碾过未干的陶砖地面时,秦襄公瞥见叔父嬴成眼中闪过一丝慌乱。那使者递上的玄圭玉柄上刻着“姬姓赐土“,却只字不提先王承诺的岐山之地。
寒风吹起国君的冕服下摆。秦襄公突然夺过使者的礼器,在众目睽睽之下将其掷向石阶——玉璧碎裂的声响惊起了远处林间的鸦群。
“告诉周王,“他指着南方隐约的山影,“若再失信于秦,我便让这玄圭镶在我的剑柄上!“
【五】
大雪纷飞的夜晚,秦襄公独自登上新筑的观星台。远处的军营传来羌笛与楚地的混杂曲调——这支军队已远非当年的牧马部族。
“君上为何不睡?“
他未理会侍卫的问询。目光越过漫天飞雪,望向西方隐约的星光——那里是波斯的方向。据商旅所言,居鲁士王正用融合各族的政策扩张帝国,而秦国的改革竟与之异曲同工。
掌心传来青铜栏杆的冰冷触感。秦襄公忽然想起那个被他斩杀的戎酋之子——那人临死前高喊:“你们秦人也不过是周王的走狗!“
“错了...“他对着虚空低语,“我们早就不再是谁的犬马...“
【秦襄公的内心独白】
“我曾以为,继承父亲遗志便是此生全部的意义。直到亲手将玄圭摔碎的那一刻才明白——先君的血泪早已浸润了岐山的沃土,生长出的却是截然不同的种子。”
“周王室始终视我们为边防的利刃,却不知这刀刃已在磨砺中生出自己的意志。昨日工师献上新制的青铜剑时,我故意用镐京礼器试其锋芒——断裂的玉璧声响,比任何占卜更知天命!”
“那些老臣总在朝会上提及波斯王的仁慈统治...但他们可曾听说居鲁士将巴比伦祭司与米底贵族共同纳入宫廷?大秦的未来不在周室的典籍中,而在这混杂着戎族血统、羌人战术和周人技艺的新生之地。”
“只是偶尔夜半惊醒时,会恍惚看见父亲立于帐前。他说我背弃了守护周疆的誓言...可当我指着地图问‘若秦国不存,谁护这西陲百姓’时,他的幻影便消散在晨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