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尚未散尽,张恪已经带着孩子们在溪边筑坝。湿润的泥土在脚下发出噗嗤声,这让他想起《齐民要术》中“稻无所缘,唯岁易为良“的记载。
“张先生,这泥巴地能种谷子?“男孩捏着块黏糊糊的黑土问。
张恪将竹桩夯入河床:“我们要种水稻。“他从怀中掏出从废墟中找到的青铜耒耜,“东汉《四民月令》记载'三月可种粳稻',我们需要改良'火耕水耨'法。“
知识点:汉代稻田生态循环技术
张恪演示将艾草铺在田里焚烧:“火耕能杀灭杂草和虫卵。“他引导溪水漫过焦土,“水耨利用淹灌抑制杂草生长。“
少女疑惑地问:“为什么不用锄头?“
“水稻需要持续淹水。“张恪指了指远处的陂塘,“东汉《水经注》记载'芍陂周百二十里',我们需要构建生态系统。“
稻田系统构建
孩子们分组行动:王顺带领男孩们用竹篾编织鱼篓,少女和张恪负责整理田埂。张恪解释道:“田埂要高出水面一尺,防止漏水。“他将碎陶片嵌入埂壁,“这是'防鼠层',东汉人用瓦砾防田鼠。“
他从怀中掏出从废墟中找到的汉代陶埙:“我们需要'生物防治'。“他吹响埙声,惊起一群野鸭子,“驯化绿头鸭捕食害虫。“
稻田生物链设计
当稻田平整完成后,张恪带领孩子们投放鱼苗:“鲤鱼吃草,鲫鱼吃虫,青鱼吃螺。“他用竹管制作喂食台,“每天定时投喂豆饼,形成条件反射。“
王顺不解地问:“为什么不直接养鱼?“
“鱼稻共生能提高效益。“张恪解释道,“东汉《异物志》记载'交趾稻夏冬又熟',我们需要全年轮作。“他将浮萍撒入水中,“这是'绿肥前驱',腐烂后能肥田。“
水质调控技术
张恪在稻田中设置了特殊装置:“这是'水质监测桩',每月测量透明度。“他将标杆插入水中,“低于一尺需要换水。“
少女惊叹道:“张先生,您怎么连鱼都懂?“
张恪笑了笑:“这些都是古人的智慧。“他翻开麻布上的《齐民要术》,“贾思勰记载'稻苗长七八寸,陈草复起',我们需要'鸭群巡逻'。“
鸭子驯化实验
张恪带领孩子们捕捉野鸭子:“选择体型较大的个体,剪去初级飞羽。“他用竹篱笆围成驯化区,“每天投喂煮熟的稗子,建立信任。“
王顺担忧地问:“万一下雨怎么办?“
“我们需要'鸭舍控制系统'。“张恪用木板搭建简易棚屋,“湿度超过80%自动通风。“他解释道,“东汉《淮南子》记载'夫禽兽之不可同群者,其类异也',驯化需要科学方法。“
病虫害监测
插秧后第十天,张恪在田间发现了稻飞虱。他指导孩子们捕捉害虫:“每百丛超过十头就要干预。“他将艾草和苦楝皮熬成汤剂,“这是'虫无踪',对刺吸式害虫有效。“
少女疑惑地问:“为什么不用鱼?“
“鱼吃不到叶背的虫子。“张恪演示将药剂喷洒在稻茎基部,“东汉《神农本草经》记载'藜芦杀蛊毒',我们需要精准施药。“
经过三天三夜的努力,隐谷的稻田系统终于建成。张恪站在田埂边,看着整齐的秧苗,心中充满成就感。他知道,这个小小的生态系统,将是改变历史的第一步。
“张先生,稻子什么时候熟?“少女问道。
张恪计算了一下:“早熟品种三个月,晚熟品种五个月。“他指着远处的山坡,“我们需要修建晒谷场。“
晨雾笼罩的晒谷场上,张恪蹲在石臼前,将晒干的大豆与棉籽混合研磨。金黄的豆粉在晨光中闪烁,这让他想起《齐民要术》中“饼肥壅田,其收倍常“的记载。
“张先生,这些豆饼能吃吗?“年幼的男孩捏着块油乎乎的饼粕问。
张恪将饼粕掰成小块:“这是肥料,不是食物。“他从怀中掏出从废墟中找到的青铜杵臼,“东汉人用'油饼法'肥田,我们升级成'复合饼肥'。“
知识点:汉代饼肥制作与土壤改良技术
张恪演示将豆饼与骨粉按3:1混合:“豆饼含氮,骨粉含磷。“他将混合物堆放在陶瓮中,“加入腐熟的牛羊粪,进行有氧发酵。“
少女疑惑地问:“为什么不直接撒豆饼?“
“生饼肥会烧苗。“张恪指了指远处的稻田,“东汉《泛胜之书》记载'粪种'法,我们需要微生物降解。“他解释道,“发酵能产生腐殖酸,改良土壤结构。“
饼肥发酵流程
孩子们分组行动:王顺带领男孩们砍伐桑木制作搅拌棒,少女和张恪负责控制发酵温度。张恪解释道:“最佳温度55℃,持续两周。“他用兽皮包裹陶瓮,“这是'保温层',东汉人用马粪发酵制曲。“
他从怀中掏出从废墟中找到的汉代陶温度计:“通过观察陶球膨胀度判断温度。“他演示将陶球放入发酵堆,“球体上浮说明温度达标。“
饼肥施用技术
当饼肥腐熟后,张恪带领孩子们进行田间试验。他将肥料条施在稻根旁:“距离根系三寸,防止烧根。“他用竹管制作施肥器,“东汉《四民月令》记载'春三月,时雨降,可种稻',我们需要精准施肥。“
王顺不解地问:“为什么不用撒播?“
“条施能集中养分。“张恪解释道,“饼肥含油脂,撒播会降低肥效。“他将苦楝皮粉混入肥料,“防虫同时促进分解。“
土壤改良实验
张恪将试验田分成三块:
1. 对照组:施用普通粪肥
2. 饼肥组:施用腐熟豆饼
3. 混合组:饼肥+骨粉
“我们要测试不同肥料对水稻的影响。“张恪用竹片在界石上刻下标记,“秋收时称量千粒重。“
少女惊叹道:“张先生,您怎么连肥料都会做?“
张恪笑了笑:“这些都是古人的智慧。“他翻开麻布上的《齐民要术》,“贾思勰记载'种麻,粪要极熟',我们需要量化数据。“
微生物接种技术
施肥后,张恪在田间设置了“功能菌接种站“:“这是'地力激活剂',从老豆根提取的固氮菌。“他将泥浆涂抹在稻根周围,“每穴五克,能提高肥料利用率。“
孩子们轮流接种,第三天清晨,男孩兴奋地跑来报告:“张先生,稻叶更宽了!“
张恪仔细查看后点头:“功能菌起作用了。“他调整灌溉方案,“增加间歇晒田,促进根系吸收。“
病虫害防治
孕穗期,张恪在田间发现了稻瘟病。他指导孩子们摘除病叶:“病株率超过5%就要施药。“他将艾草和大蒜熬成汤剂,“这是'瘟必克',对真菌病害有效。“
少女疑惑地问:“为什么不用饼肥?“
“饼肥能提高抗病性,但已发病需要药剂。“张恪演示将药剂喷洒在叶鞘,“东汉《神农本草经》记载'黄连止痢',我们需要复配药剂。“
产量评估与优化
秋收时节,张恪带领孩子们进行测产。他用青铜量器称量稻谷:“饼肥组亩产四石五斗,比对照组增产41%。“他记录在麻布上,“千粒重增加1.8克,垩白度降低30%。“
王顺惊讶地问:“为什么混合组增产更多?“
“氮磷钾协同作用。“张恪解释道,“东汉《泛胜之书》记载'粪壤相参',我们需要优化配比。“
经过三年试验,隐谷的水稻产量稳居高位。张恪站在田埂边,看着金黄的稻浪,心中充满成就感。他知道,这个小小的饼肥技术,将是改变历史的第一步。
“张先生,明年种什么?“少女问道。
张恪指向远处的山地:“茶树。“他展开麻布地图,“我们需要修建梯田,发展立体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