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语世界的莎士比亚研究:新材料与新视域
- 杨清
- 2397字
- 2025-04-27 16:52:21
五 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1.实证性研究方法
本书致力于研究英语世界莎士比亚研究的新材料与新视域,这需要梳理大量一手文献资料,并对文献进行客观、准确的分析。本书主要采取了实证性研究方法,对英语世界一手材料进行梳理与分析,以期求得基于翔实资料的实证性论述,避免泛泛而谈。
2.比较研究方法
意欲梳理国内莎士比亚研究所不曾涉及或尚未展开的新材料与新视域,首先就要对国内莎士比亚研究文献资料有清晰的认识,并在大量研究相关外文文献的基础之上,借助“他山之石、他者之镜”,寻找英语世界对莎士比亚研究所做出的独特贡献,以期形成中西比较与对话,并为国内研究带来启发。
3.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英语世界莎士比亚研究所涉及的领域并不仅仅局限于文学与文学理论,还涉及舞台研究、影视研究、心理学、哲学、符号学、音乐、书籍史、版本学、传播学等方面。因此本书参照了其他学科领域,在更宽广的视野中进行跨学科研究。
(二)研究思路
本书首先厘清国内研究现状,对英语世界浩瀚文献进行筛选,并将英语世界研究与国内相关研究进行比较,彰显英语世界之“新”。通过文献筛选与比较研究发现,当前英语世界莎士比亚研究主要呈现出后现代特征,这与当前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多方强劲渗透密不可分。而后现代主义思潮往往以反传统、反权威、反主流、打破边界和倡导不确定性为主要特征。英语世界莎学学者借后现代之风,对传统莎士比亚研究进行解构,并有所建构:或借跨学科等新视野,重新阐释莎士比亚研究中的旧问题;或结合新近出现的莎士比亚现象,挖掘莎士比亚研究新问题,拓展研究范式,成果颇丰。这类后现代视域中的莎士比亚研究方法与视野往往是国内学界尚未涉足或展开的领域,所以才能称为“新”。
本书在正文部分设置四章,以莎士比亚研究重要构成元素为基准,围绕作者、作品、传播与接受展开,分别探讨:(1)英语世界基于对莎士比亚权威性与主体性的消解性研究的生平研究、作者归属研究、作品研究与莎剧著作权研究;(2)英语世界打破传统与后现代的对立局面,将传统介入后现代进行莎士比亚与流行音乐、青年文化的研究。此外,本书在对英语世界莎士比亚研究之新材料与新方法进行研究的同时,进行了文献资料汇编,以充分呈现英语世界莎士比亚研究之体量与资料之“新”,一并附于书末。
[1]Harold Bloom: The Western Canon: The Books and School of the Ages.Orlando: Harcourt Brace& Company,1994,pp.40-41.
[2]季思:《美国“对华文明冲突论”的背后是冷战思维和种族主义》,载《当代世界》2019年第6期。
[3][英]罗素:《一个自由人的崇拜》,胡品清译,时代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8页。
[4]黄鸣奋:《20世纪中国古代散文在英语世界之传播》,《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5]冉从敬等:《数字人文视角下的莎士比亚学术传播研究》,《图书馆杂志》2018年第3期。
[6]李伟民:《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语境中的接受与流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59页。
[7]乔国强、李伟民:《纪念威廉·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周年——当代西方文论与“莎学”二人谈》,《四川戏剧》2016年第8期。
[8]曹晓青:《莎士比亚与中国》,《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9]李伟民:《中国莎士比亚批评:现状、展望与对策》,《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8年第2期。
[10]乐黛云、陈跃红等:《比较文学原理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81页。
[11]David Bevington,Shakespeare and Biography.Oxford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p.15.
[12]据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已译介进中国的莎士比亚传记或生平研究著作有如下几本:美国莎学学者史蒂芬·格林布拉特的《俗世威尔:莎士比亚新传》于2007年被译介,美国朵莫姆斯·科司塔的《莎士比亚》英汉对照本已于2006年由上海外教社出版,澳大利亚作家惠特福德的《莎士比亚传》中译本已于2016年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英国学者安东尼·伯吉斯的《莎士比亚》中译本于2015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美国儿童作家塞莱斯特·D.曼尼斯所撰的儿童读物《谁是莎士比亚?》英汉双语本已于2014年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英国弗兰克·克蒙德的《莎士比亚:时代的灵魂》中译本已于2014年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英国著名传记作家彼得·阿克罗伊德的《莎士比亚传》中译本已于2014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英国查尔斯·威廉斯的《莎士比亚小传》中译本已于2018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英国维夫·克鲁特的《莎士比亚传》中译本已于2018年由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美国弗兰克哈里斯的《莎士比亚及其悲剧人生》中译本已于2013年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13]冉从敬等:《数字人文视角下的莎士比亚学术传播研究》,《图书馆杂志》2018年第3期。
[14]William Leahy,Shakespeare and His Authors: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Authorship Question.London & New York: Continuum,2010,p.1.
[15]William Leahy,Shakespeare and His Authors: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Authorship Question.London & New York: Continuum,2010,pp.2-3.
[16]James J.Marino,Owning William Shakespeare: The King's Men and Their Intellectual Property.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88.
[17]顾绶昌:《莎士比亚的版本问题》 《莎士比亚的版本问题(续)》,《外国文学研究》1986年第1、2期。
[18]熊辉:《莎剧的版本考证、故事溯源即文本新读——谈傅光明〈天地一莎翁:莎士比亚的戏剧世界〉对中国莎学的贡献》,《东吴学术》2018年第1期。
[19]傅光明:《莎士比亚的黑历史——莎士比亚戏剧的“原型故事”之旅》,东方出版社2019年版。
[20]王岫庐:《莎士比亚戏剧是抄袭的吗?》,《光明日报》2019年6月5日第16版。
[21]冉从敬等:《数字人文视角下的莎士比亚学术传播研究》,《图书馆杂志》2018年第3期。
[22]孙媛:《“重复建设”还是“多重建设”——文献计量学视野下的中国哈姆雷特研究40年》,《四川戏剧》2018年第11期。
[23]常晓丹:《近40年莎士比亚喜剧在中国的接受研究》,《出版广角》2018年第23期。
[24]1902年,中国就有英文版的《威尼斯商人》演出,早于林纾翻译莎剧的时间;1913年,上海新民社上演了中文版的《威尼斯商人》(名为《女律师》),是最早的中文莎剧演出,早于1914年的改编版《哈姆雷特》(名为《杀兄夺嫂》)。参见孙家琇《莎士比亚辞典》,河北人民出版社,第419页。
[25]吴辉:《As You Like It——莎士比亚:大众文化的回归》,《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26]武静:《元漫画:评绘本小说〈睡魔〉对莎士比亚的重构》,《外语教学》201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