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对象界定

民族文化在民族共同体内的社会成员中有一个绵延不断的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过程。这个过程因受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制约而具有强制性和模式化要求,最终形成文化的传承机制。“传承”即通过研究保护开展传播、传递、承续、承接工作、使之不断、不灭、不绝。传统吟诵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直以来都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书面记载及理论分析非常稀少。四川省吟诵学会自成立以来,一直着重于紧张的田野采录工作,对具有代表性的重点地区、流派传人、典型风格、成熟作品等进行具体的调查统计,获取最原始资料,经过系统整理后建立四川传统吟诵数据库。在研究各地方音系统的历史演变、平仄格律、语言规则、古今音对比、系统建构等方面已形成纸质、电子光盘、照片、录像带、录音等形式近2000G的数据库原始资料。经过四川省吟诵学会核心学术团队对数据库内原始资料进行讨论、比对和归纳,初步形成以四川传统吟诵的历史发展、地域影响、方言特征、人文特点、社会形态、文化活动、传承脉络、诗词文体、个人特点等为主要研究方向,以四川方言区域(湖广话和南路话)为方言地域划分原则,依次形成以湖广话为代表的成都传统吟诵、重庆传统吟诵、广元传统吟诵、绵阳传统吟诵、南充传统吟诵、达州传统吟诵、遂宁传统吟诵、内江传统吟诵和以南路话为代表的乐山传统吟诵、宜宾传统吟诵共两大类研究方向。四川其他地域目前尚未采录到有效研究资料,有待我们进一步开展发掘抢救工作。

为便于精准分析,我们择取湖广话和南路话两类地域的代表性传承人进行逐个个案研究。目前,本书包含22位老先生的吟诵分析个案。这22位老先生的方言吟诵各有所长、各具特色。

成都传统吟诵研究对象为流沙河、王治平、王德生、谢桃坊四位老先生;重庆传统吟诵研究对象为祁和晖、曹家谟、刘纯万三位老先生;广元传统吟诵研究对象为丁稚鸿、赵庭辅、赵树奎三位老先生;绵阳传统吟诵研究对象为萧璋、王宗斌、何绍基三位老先生;达州传统吟诵研究对象为寇森林先生;遂宁传统吟诵研究对象为牟柯先生;南充传统吟诵为汤光明先生;内江传统吟诵研究对象为郭绍歧先生;乐山传统吟诵研究对象为杜道生、李忠洪、雷定基、谢祥荣四位老先生;宜宾传统吟诵研究对象为杨星泉先生。

本书选择个案研究分析对象的五个必要条件:

(1)应有1年以上私塾教育的求学经历,能够大致描述和还原当时的教学环境、叙述自己的学习状态。

(2)应为长期生活在四川的四川人。

(3)熟读中华传统经典,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吟诵有一定的认知和理解,日常生活中与诗书为伴者最佳。

(4)有明显的吟诵代系传承和师承脉络关系。

(5)应经过四川省吟诵学会学术委员会甄别、判定为吟诵。

我们所研究的22位老先生的传统吟诵不仅满足个案选择条件,而且均是学界泰斗、硕学鸿儒,是当之无愧的巴蜀文化基因库和四川传统吟诵的“活化石”。然而不容乐观的是这些老先生均年事已高,平均年龄已达85岁,其中部分老先生已仙逝,当前四川传统吟诵的采录研究工作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