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序一 精神纾困与伦理重建——谭志强《约翰·厄普代克小说叙事艺术研究》序
- 约翰·厄普代克小说叙事艺术研究
- 谭志强
- 2440字
- 2025-04-25 18:05:36
杨守森
对于大名鼎鼎的美国小说家厄普代克,我知之不多,只是粗读过他的两部长篇小说《兔子跑吧》《兔子归来》。大致印象是:厄普代克的创作手法既近于比较传统的现实主义,但那碎片式、不时夹杂点“意识流”的叙事方式,又不同于现实主义。小说中的人物,有点诡谲古怪,如嗜酒如命、不近人情的詹妮丝、嬉皮士白人少女吉尔,尤其是那个绰号“兔子”,不断“跑去”“归来”的主要人物哈利,一直在逃避现实,却又不知逃往何处。厄普代克这类作品的意义与价值何在,因囿于自己的学识,不无恍惚之感。谭志强博士的这部著作,至少对我这样的读者而言,裨益良多,读罢不仅却疑去惑,亦对厄普代克作品的艺术成就及重要社会价值有了切实深入的了解。
由这部著作的绪论可知,长期以来,美国评论界对厄普代克的小说看法不一,赞誉者谓之能与美国的文学巨擘霍桑比肩,是“美国的巴尔扎克”,是“美国郊区的契诃夫”;亦有不少论者认为厄普代克局限于艺术技巧的探索,对时代与现实缺乏洞察力,作品中没什么思想,叫人感到“无话可说”。显然,谭志强博士不赞同对厄普代克的指责与非议,在他看来,厄普代克的作品不是“无话可说”,而是大为“有话可说”。或许正是学术研究应有的这样一种问题意识,促使作者走近了厄普代克,对其作品进行了潜心研读,在广为搜阅资料,充分吸收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尽可能说出了自己关于厄普代克的“话”。
作者是由叙事角度切入,进一步审视厄普代克作品的,认为厄普代克的小说叙事同宗教救赎密切相关,精神与伦理的双重困境及纾困路径探索是贯穿其创作始终的一个核心问题。作者明确指出,厄普代克是一位有着很强社会责任感的现实主义作家,仅透过他在“兔子系列小说”中描写的爱克里斯;在《夫妇们》中描写的佩德里克之类“失职”的牧师形象;在《夫妇们》中所展现的人们通过狂欢化的通奸来填补过去被上帝和教堂占有的位置之类以性作为“应急宗教”的幻象;以及在《圣洁百合》中所呈现的电影纾困幻象等,即可以看出他对美国社会现实生活中因宗教信仰动摇而导致的乱象的忧虑。与之相关,他的小说创作贯穿着伦理叙事的主线,他的作品中涌动着强烈的救赎意识,只是与主流现实主义带有说教性的叙事不同,他的意旨深隐在不同的叙事形式之中。
根据作者的归纳,厄普代克的小说叙事主要呈现为处境化、悲剧化、无权威化三种模式。处境化叙事是指,厄普代克着眼于现代理性文化对人神关系的破坏,写出了人所陷入的现实与生存意义两难选择的困境。这样一种处境化叙事,本质上是把社会现实问题转化为一种更为深层的人的宗教处境问题。悲剧化叙事是指,厄普代克通过死亡主题、欲望主题的阐发,表现了因上帝信仰缺失而导致的道德堕落与伦理失序的悲剧性后果。如作者在《圣洁百合》中描写的那位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甘愿成为男人消费品的埃丝特,乃美国欲望文化的牺牲品。这样一种悲剧性,更为充分地体现在作者倾心塑造的兔子形象:因不满于社会现实与人生处境的束缚,兔子听凭内心的自由召唤,一次次逃离家庭,但不论逃往何处,毕竟无法挣脱人生在世的命运之网,这又使他深为与自由相伴而生的虚无主义所困扰。这样一来,来回冲撞的兔子,也就陷入了西西弗斯式的悲剧困境。无权威化叙事是指,厄普代克出于对上帝存在的坚信,在叙事中否定人的权威性。具体表现在,他更注重描写难以判定是非的现实生活中黑白两极之间的“灰色地带”,以反英雄化的叙事手法描写“中间性”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常因信仰迷茫陷入的精神挣扎之类。作者指出,在厄普代克的小说中,这三种叙事模式,有其内在统一性,指向一个共同的创作意旨,这就是精神纾困与伦理重建。作者的这类判断,以及紧扣作品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分析与论述,是令人信服的,也是有理论深度的,有助于读者以高蹈的文学眼光与文化眼光面对厄普代克。
一位作家创作个性与创作追求的形成,自有个人的、时代的、文化背景与思想渊源的等多方面的复杂原因,对此,作者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认为厄普代克精神纾困的创作意旨的形成,既与他在事业上升期曾经遭遇过的一次严重的精神危机有关,亦缘于20世纪后半叶美国“荒原式”的时代文化特征,同时又深刻地受到了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哲学和巴特的神学的影响;他的悲剧观的形成,亦与亚里士多德、黑格尔、谢林、歌德、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悲剧观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他的本属“宏大叙事”的纾困与救赎意图,之所以潜隐于处境化、悲剧化、无权威化的叙事模式,则是为了避开与后现代主义所奉行的多元文化的抵触,而寄望于构建一种交流对话平台,以激发人们的伦理与宗教自觉意识。作者的这些分析论述,可使我们进一步理解厄普代克的良苦用心、创作追求,以及作品的厚重意蕴。会从整体上看清勒厄普代克小说创作的风貌,会更为客观地判定在后现代主义文化背景中出现的厄普代克小说的文学成就与贡献。亦可明白,被指责为“无话可说”的厄普代克,在美国文坛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透过这些分析论述,我们还可以看出作者厚实的学识积累,开阔的学术视野,与可以期待的学术前景。
通过谭志强博士对厄普代克的研究,我们还可进一步得以如下的启示:文学创作,固然首先要满足读者的娱乐消遣需求,但不论在什么时代,什么国度,也不论写的什么题材,更有价值的作品,还应该让人感觉“有话可说”,即给人以关于人生的、人性的、历史的、现实的等方面的体悟与启迪。这就需要作家,要以更高的社会责任感,面对我们所处的世界;要以大胸怀、大视野,思考我们的人生,关注人类的命运。谭志强博士让我们看到的厄普代克,正是这样一位作家。他希望通过批判信仰幻象,引导人们走向基督教信仰的纾困策略,虽不无局限,但他对美国社会中由于人神分离所导致的悲剧性后果的批判,他对超越现实的精神信仰的探索与追求,是神圣的,是有世界性意义的。中外文学史上的许多伟大作品可以证明,一位作家,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大胸怀与大视野,其创作才会更有意义,其作品才会有助于引领人类走向更为光明的未来,才会更具不朽的生命力。
2021年8月16日
于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