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江西是现实主义文学大省。这与赣鄱大地上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文学传统,及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文化性格密不可分。进入21世纪以来,江西文学创作立足红土地,从璀璨的宋代文化的辉煌中找到积极的文化传统,将厚重的历史、文化、生态互相融合,一以贯之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伴随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地丰富、拓展着赣鄱文化性格的内涵与外延。红土地上的文化之根,生长出璀璨而清丽的陶瓷文化、坚定而顽强的红色文化、绿色而纯美的乡土文化,还有新兴待发的城市文化。这些多元共生的文化依托厚重的红土地,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沉淀在赣鄱人的心理深层,见诸文学艺术,造就了厚重而持中的文学追求。其中有脱贫攻坚后的乡村振兴书写、陶瓷文化的现代开拓与诗意弘扬、城市个性的内在勘探、赣鄱风流的生动历史与生态图景等。因此,紧贴赣鄱大地的文化脉动,深入理解和把握21世纪江西作家创作与红土地文化记忆之间的关系,能够把握江西本土作家创作的基本状貌,触摸到21世纪以来江西文学创作的成就和局限。

全书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宏观把握,其中包括乡土文学的执著、脱贫攻坚的赣地风流书写、城市书写的努力,主要从乡土创作、城市书写、脱贫攻坚三个维度对江西新世纪文学的整体把握。之所以选择这三个维度来审视江西新世纪文学,主要站在新世纪江西文学发展的事实基础上,既有历史传统的贯穿,又有红色文化在当下的文学传承,还有江西未来的现代发展书写。于是在传统、当下、未来的纵向时间脉络中,把握江西文学的当下事实及其未来走向。赣州作家李伯勇、温燕霞等融合客家文化与红色文化,走出了一条历史与现实相互融合的厚重江西写作的路子,胡辛、江子、江华明等将景德镇的陶瓷文化与人的命运、国之历史相互融合,体现江西文学创作的特色。有宋以来的儒家文化、庐陵文化的与干预生活的现实主义紧密结合,形成了江子、李晓君、范晓波、傅菲等关注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体现了现代散文中干预现实与安顿灵魂的价值与意义。鄱阳湖文化的历史变迁与生态图景,决定了江西的未来,也体现在刘上洋、吴仕民、凌翼的创作中,体现了江西文学的生态理念与发展意识。

本质上,这些文学大都属于现实主义的思潮,或将目光聚焦于乡土几十年来的变与不变,或关注当下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时代事实,展示现代农民、农村、农业的新局面,新发展。一方面,这是江西文化相对保守的体现,大部分作家的文学观念还是以经典的现实主义为主,重在表现社会现实,书写生活变迁;另一方面,江西红色文化为主导,决定了文学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贴合紧密,井冈山精神、老区精神、脱贫攻坚,自然而然沿着红色文化的道路进入作家主创的视野。这些创作在精神传统上体现了一定的地域文化、主流文化的继承性,但由于江西地域文化的“小富即安”思维,决定江西作家缺乏深邃开掘传统文化的力度,因而大都将当下现实与文化传统快速嫁接,用由此及彼的思维方式来书写,缺乏了文化历史贯穿的自然延伸,以及文化传统的丰富与圆融。江西作家往往自豪于红色文化的优势,却往往在短平快中追求即时效益,缺乏与厚重深远的赣派文化在精神层面的自然接续与相融。

江西地理位置的限制和经济文化的相对滞后,并没有真正阻碍江西文学的先锋性探究。现代主义、先锋性、哲学意义的追求与思考,在江西作家群里也蔚为大观,体现了文学探究的努力和高度。从熊正亮、陈世旭等的先锋写作开始,到丁伯刚小说中的哲学沉思,影响了21世纪江西文学创作的文体意识与先锋追求。陈然、樊健军、杨帆、杨剑敏、王芸、文非等作家注重现代人性的思考和文体意识的创新。他们的创作中运用现代主义的思维,在阐释现代人的观念与存在中,走先锋文学的美学路径。可以说,21世纪以来的江西文学主要是现实主义创作,其中有结合时代文化书写当下社会生活的火热与激情,也有作家心怀悲悯,关注底层人生的艰难与努力,还有一定的精英意识,书写人性空间的深邃与复杂。因此,结合多年的研究,其中主要涵盖以下类型的作家创作。

一 红土地上的历史书写。这里主要关注的作家有熊正良、陈世旭、李伯勇、刘华。这些作家主要立足江西红土地上的世俗生活与民俗风情,在家族与历史的宏大视野下关注个体的生存状态。

二 厚重乡土的变与不变。主要研究的作家有刘上洋、樊健军、吴仕民、刘伟林、温燕霞。这些作家主要立足江西乡土世界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有关于鄱阳湖的变迁与民众的生活改进,有赣南乡土大地脱贫攻坚的火热图景,还有乡村世界的生活韧劲与生命执著。

三 生命光影的魅惑。这里主要关注的作家有李晓君、江子、胡辛、王晓莉、王芸。这些作家或截取生活的日常细节,或在一个纵向的岁月轨迹的追忆当中,寻找生命光影留下的精彩与沉积。

四 城市生活与女性书写。这里主要关注的作家是杨帆、陈蔚文、宋小词、阿袁、罗聪明。这些青年女性作家往往聚焦城市生活与女性情感,在城市世界寻找人性的安放之地。她们或从城市女性的一些欲望细节,或在世俗中把握女性的生命形态,或在城市空间把握婚姻的坚硬现实。

五 人性空间的内在勘探。这里主要选择丁伯刚、陈然、杨剑敏、王明明、礼杨。这些作家往往注重从文学精神和文体层面探究文学的先锋性,在思想和哲学层面把握世俗人生的生命逻辑,或者从情与性之间寻找存在的内核。

在以上研究过程中,本书主要立足江西本土文化的特色,注重从文学与文化的关系入手,把脉红土地的文化特征,尤其是江西本土的陶瓷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等与21世纪江西作家创作的关系,呈现江西文学创作的基本状貌。同时,把脉时代文化的律动,注重从时代旋律与江西本土世界的碰撞,探讨江西文学创作中关于脱贫攻坚、乡村城市化等伟大事业中的变与不变,思考江西本土的文化精神与创作成就。研究方法上,注重宏观把握和微观切入相结合,既有21世纪以来江西文学创作的宏观把握,对乡土文学、城市书写、脱贫攻坚等文学命题进行全面的扫描与综合考察,整体上把握江西新世纪文学创作的成就与今后的努力方向,又有微观的单个作家、作品的深入解读与思考,力图形成江西作家的一个创作谱系。在结构上,本书走出地域文学研究的局限,以文学史的视野贯穿其中。尽管侧重从单个作家、作品切入,却有江西本土文化发展的纵向历史穿透,还有横向的中国当代作家的比较分析,力图在一个文学史的视域下,对江西21世纪以来文学创作作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因此,立足江西本土文化的特色,在研究江西作家作品的基础上,分析江西21世纪以来文学创作的得与失,对于把脉江西未来文学创作与文化挖掘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