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草堂寺

从西安市区向西南方向驱车三十公里,即到了风景秀丽的终南山之北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立”大型翻译佛经基地——古草堂寺也位于今天的草堂开发区内。

自古以来,大凡名迹佳境必处形胜之地,据《户县碑刻》之《敕封大智圆正圣僧禅肇碑记》记载草堂寺在“户县东南圭峰之下”,“抱郭环邑,回望三方,背麓负峦,遥环八水”,另据《户县碑刻》之《重修草堂寺碑记》记载草堂寺“迹近终南,形号龟背,水有太平、高冠,以毓其秀;山有子房、圭峰,以钟其灵。列乎八景之中,居乎各区之首。历代以来,名卿、大夫、文人、学士,莫不仰慕而游览焉”。自唐宋以来,刘禹锡、白居易、贾岛、温庭筠等名家均曾在此赋诗。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王姚兴笃信佛教,于弘始三年(401)在长安城南建立“大寺”(后来的草堂寺),供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居住翻译佛经。隋代费长房在《历代三宝纪》卷八中记载“世称大寺,非是本名。中构一堂,权以草苫。即于其内及逍遥园(其址在长安城北渭水之畔)二处翻译(佛典)”,又云“三千德僧同止一处,共受姚秦天王供养”。一个佛寺供养着三千僧人,可见其规模之大。这一时期,统治者设立僧官,寺院为国家供养,供给丰盈;后秦以后的统治者大多以佛教为信仰,在统治者大力提倡支持下,寺院经济自然蓬勃发展,以至于田连阡陌,牛羊满谷,寺院庄园逐渐形成,在魏末周初,草堂寺已是街衢交错、殿宇林立。由于寺院僧人数量的不断增多,草堂寺在北魏时期向周围裂变,又分出了几个小寺。唐代时,由于向外不断分寺等原因,规模已不比从前,但周围仍寺院林立,远近分寺也都以草堂寺为群寺之首,其地位之高可想而知。

当地百姓传,“小唐王”(太宗李世民之俗称)曾在秦琼和尉迟敬德的保护下驾临过草堂寺,秦琼率军驻于官亭营(今草堂营),尉迟敬德则驻于子房庄(今大圆寺),今所遗存的唐太宗御制诗中有“十万流沙来振锡,三千弟子共翻经。文含金玉知无朽,舌似兰荪尚有馨”之句,就赞颂该地文化教育之源远流长及鸠摩罗什大师的杰出贡献。在今天草堂寺内遗存的元至正十二年(1352)所刻的《宗派图》石碑上,白居易、刘禹锡、岑参、温庭筠都名列该寺宗派弟子之中。在这片久负盛名的土地上,白居易的《赠草堂宗密上人》中更留下了“尽离文字非中道,长住虚空是小乘。少有人知菩萨行,世间只是重高僧”的体悟。温庭筠《早秋山居》云:“山近觉寒早,草堂霜气晴。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果落见猿过,叶干闻鹿行。素琴机虑静,空伴夜泉清。”温诗描绘了当时草堂寺的美景和周边的生态,让人向往。到了战乱纷繁的宋、金时期,草堂寺占地非但不减,反而剧增,仅环绕寺院周围的竹林就有十顷(一顷约合一百亩),据现存北宋天圣八年(1030)所立的《大宋京兆府户县逍遥栖禅寺新修水磨记》石碑记载:高观(冠)之谷口有“隙地”,宋太宗端拱年间,寺主崇恩以金帛易之,而买下之后,却“皆以荒墟,曾未田种”,这说明,本时期草堂寺在原有的巨大的寺院地产面积上仍然在不断扩张。

据传,当时草堂寺土地之广,东濒高冠河,西止太平河,北达大堰口,南抵终南山,占地面积达数千亩。元代,草堂寺整体规模虽有所减小,但辖地面积应该无减,这从元太宗窝阔台第三子阔端所立的《皇太子令旨重修碑》中提及的动用大量人力物力重修草堂寺一事可以推知。

明代前期,草堂寺地区尚有“千年坛殿郁葱葱”的景象,但自明代中期以后,寺院整体开始走向衰败,从明人的诗中可以看出,到处是“荒坛”“寒院”之景象。据《新建安善团记》碑文所载,崇祯年间,草堂寺僧人总数尚有不下五十人,以此推测,有明一代,虽然总体趋势走向衰败,但是草堂寺寺产、僧数仍然可观。

明代末年,李自成起义,当地官绅联合寺内僧人“即寺为堡”对抗起义军,李自成攻占西安后,将草堂寺烧毁。清初,寺院虽经劫焚,但仍然顽强存在,而寺院境况凋敝之至,寺产、僧数亦无考。

“关中三李”之一的李因笃对草堂寺升腾的烟雾和帝王之气有描述,其《草堂烟雾》中写道:“万古风人地,南通尺五天。霏霏烟雨色,独傍凤城悬。”实际上,草堂寺和附近的高冠瀑布、圭峰山、紫阁山融为一体,都成为诗人、文人笔下的仙境。康熙年间的鄠县知事吴廷芝分别有诗《草堂烟雨》《高冠瀑布》《圭峰夜月》《紫阁青冥》,吟诵了草堂寺的烟雨朦胧、高冠瀑布的水势壮大、圭峰夜月的云彩盈溢以及紫阁山如海市蜃楼一般的美景。“烟雨空濛障草堂,昆卢古刹现毫光”;“凭凌紫阁拥高冠,万丈飞涛泻碧澜”;“晧照圭峰树影重,天云潋滟澹春容。银河斗转横轮阁,铁乌风清杂晚钟”;“隐见诸墟成海市,高低群岫待儿孙。开窗放出凝霞去,始识峰头特地尊。”[6]

雍正十二年(1734),笃信佛教的雍正帝下旨对破败的草堂寺进行大修,并更名“圣恩寺”,寺院状况较明末有所改善。雍正之后,虽经乾隆修葺,但这里仍是“寺宇荒残,殿宇颓败”,寺院及周边状况大不如从前。草堂古寺隐含着人世间的沧桑变化,然而与之遥遥相对的圭峰山千百年来青葱依旧,高耸入云。其间包含着诸多的盛衰沉浮,贺瑞麟先生在《草堂有感》中表达了自然界的万古不朽和人世无常的感慨。“草堂山寺太平东,胜迹烧残劫火红。惟有圭峰青不改,晴峦千古插天空。”

民国时期,寺院周围方圆数公里以内,散布的与古草堂寺有关的遗迹非常多,如有草堂寺之分寺常兴寺、兴龙寺、大定寺、宝林寺、大觉寺、云际寺、重云寺、圭峰寺等;另外还有古草堂寺僧人坐化后殓葬的兴福塔院,占地四十余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为了加强与相关国家的友好关系,并纪念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作出巨大贡献的鸠摩罗什,先后数次对草堂寺及其周边环境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千年胜境再次焕发了青春,如今已成为中外游人怀古览胜的风景名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