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城运河文献校注
- 周广骞 谢文博 魏巍 姚海琦校注
- 2501字
- 2025-04-28 17:17:15
二 聊城运河文献的类型与内容
聊城境内的会通河是在中国北方水源缺乏地区开凿的人工运河,其开挖、疏浚与维护任务繁重。此外,明代黄河北决,多次侵扰运河。治理黄河决口成为国家层面的重要事务,并由此产生了大量运河文献。
(一)文献类型多样
存世聊城运河文献主要有正史文献、专书文献、方志文献及别集文献等类型。这些文献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共同展现了聊城运河的悠久历史、丰富内涵与独特风貌。
一是正史。《隋书》对隋炀帝开凿永济渠有精要的记述,其中部分内容即与聊城有关。《元史》《新元史》对流经聊城境内会通河的开凿本末记述颇为详悉,不仅有对开凿会通河主持者、投入民工及物资等明确记载,而且还细致胪列了元代聊城境内会通河上会通闸、李海务闸、周家店闸的修建时间、用工数量及各闸相隔里数,是研究元代会通河的重要资料。《明史·河渠志》详细记述了与聊城运河有关的疏浚工程,尤其对正统、景泰各朝治理张秋决河的情况进行了细致的记述。《明史》本纪中有不少与聊城运河有关重要举措,《明史》列传中详细记述了参与治理聊城运河的重要人物。《清史稿》在体例上与《明史》相似,对聊城运河的记述较为零散,不少内容散见于《清史稿》列传中。
二是专书。自明代以来,运河专书大量出现,不少为负有治理运河、黄河之责的河务官员主持编纂,保留了大量与聊城运河河道及治理有关的第一手资料。《漕河图志》纂修于明代中期,《北河纪》纂修于明代晚期,《山东运河备览》纂修于清代中期,均详细记述了今聊城市辖区内运河河闸名称及规制、浅铺及浅夫等河工夫役、河道管理体制及官员职责等与聊城运河有关的基础数据。刘天和在《问水集》中,论述了黄河演变概况、原因以及对运河的影响,收集和总结了有关黄河的施工和管理经验;万恭在《治水筌蹄》中,立足河工实践,总结出治黄方略、筑堤束水冲沙深河经验、在河滩筑矮堤滞洪拦沙以稳定主槽、掌握汛情必要性、京杭运河航运管理与水量调节等内容;张伯行在山东担任运河道多年,在《居济一得》中,论及聊城运河坝闸堤岸的修筑疏浚蓄泄启闭之法及有关官吏职司,并条分缕析山东诸水之利病,均为有价值的河工经验总结。吴道南《河渠志》、傅泽洪《行水金鉴》及官修《钦定户部漕运全书》《钦定大清会典则例》细致梳理了聊城运河的历史脉络,收录编排了与运河有关的典章制度、谕旨及奏疏、题本等官方原始档案;谈迁《北游录》、李钧《转漕日记》、包世臣《闸河日记》均记述了行经聊城运河的所见所闻,记述细致,时加考辨,保留了明清时期聊城运河大量细节化描写,具有独特的价值。
三是诗文。与聊城运河关系密切的运河散文以碑记文为主,涉及与运河、黄河治理有关的重大工程。这些碑记不少为办理河务官员亲自撰写,如徐有贞《奉敕修河道功完之碑》记述了明景泰中治理张秋决河的工程规划、物料开支及办理成效,在了解运河工程方面,具有其他文献资料所不具备的权威性与细致性。有些为朝廷官员或文学侍从之臣撰写,如杨文郁《开会通河工成之碑》记述了元代开凿会通河的详细过程,保留了元廷酝酿、实施会通河开凿工程的决策过程。王鏊《安平镇治水功完之碑》记述了弘治六年(1493)李兴、陈锐、刘大夏治理张秋决河工程,称“会通河实国家气脉,而张秋又南北之喉咽”,从国家漕运政策层面,对相关工程做出精当评价,显示出朝廷重臣的开阔视野与实务才干。文中记述此次堵口工程:“乃于张秋两岸东西筑台,立表贯索,网联巨舰,穴而窒之,实以土牛。至决口去窒舰沉,压以大埽,合且复决,随决随筑。吏戒丁励,畚闸如云,连昼夜不息,水乃由月河以北。”[21]记述工程本末亦洗练准确,文质兼美。此外,行经运河的文人官吏往往触景生情,创作了大量与运河有关的诗歌,或描绘景色,或咏古抒怀,或欢宴送别,内容丰富,显示出中国传统文人的心灵脉动与人生经历。
(二)文献内容丰富
运河融入聊城区域生活,在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在运河文献中,即为内容的丰富多样。
一是与运河有关的重要水工举措。主要包括开凿疏浚运河、治黄保障运河、修建运河闸坝桥梁等各类工程。这一内容不仅广泛收入正史《河渠志》等水利专志及治河人物传记中,而且在运河专书及专门记述运河工程的碑记中均有大量体现,成为聊城运河文献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如《明史·宋礼传》记述宋礼疏浚会通河的本末颇为详悉,不少内容可补《明史·河渠志》之不足。徐溥《会通河东闸记》记述白昂修治黄河决口后,疏通张秋运道,巡行运河,见临清东闸废坏,遂与山东地方官协力重修,以便航运;谢迁《安平石堤记》记述明弘治中,堵筑张秋决河后,山东布政司右通政张缙修建张秋石堤,以防冲决,所记内容均为正史所不载,但在聊城运河修治与维护的漫长历史中具有重要价值。
二是丰富多样的运河区域生活。聊城运河文献不少内容虽不属于运河治理范畴,但与运河关系密切。如《民国临清县志》记述临清鳌头矶、舍利宝塔等运河区域名胜,描写细致,叙述明晰。王直《临清建城记》记述明代土木之变后,镇守临清的平江侯陈豫与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孙曰良尊奉朝命,同修临清城垣,以卫漕运,以保民生。王汝训《重修阿井碑记》记述施尔治、徐之洪等人掏浚阿井、重建屋垣墙,并详列参与工程之地方官吏,对于了解阿井历史颇有助益。李东阳行经临清时,所作《临清二绝》记述临清繁华景象,其一称:“十里人家两岸分,层楼高栋入青云。官船贾舶纷纷过,击鼓鸣锣处处闻。”其二称:“折岸惊流此地回,涛声日夜响春雷。城中烟火千家集,江上航樯万斛来。”[22]颇为细致传神,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聊城运河区域的社会生活。
三是域外人士对聊城运河的记述。外国使节、旅行家等来到中国,以异域眼光审视聊城运河,并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绘,不少内容可以补国内文献之不足。崔溥《漂海录》记述临清称:“县城在河之东岸半里许,县治及临清卫治俱在城中,在两京要冲、商旅辐辏之地。其城中及城外数十里间,楼台之密、市肆之盛、货财之富、船泊之集,虽不及苏杭亦甲于山东,名于天下矣。”[23]对临清之繁华作了生动的描述;策彦周良《再渡集》记述光岳楼称:“楼之四面远景可爱。此楼五层峥嵘,四檐逐一横颜‘光岳楼’之三大字。于最上层东望见泰岱。所历过有小门,揭‘望岳里’之三字。”[24]保留了明代光岳楼的规制与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