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起飞了

看在钱的面子上,记者赵千里扛着摄像机回村了。

别说300块钱,200块钱也值得跑一趟。

木兰电视台记者一个月的收入不过两三千块钱,200块不少了。

赵千里并不指望赵华北的“小发明”能有什么新闻价值。

有没有新闻价值都没关系,就算是个软文,跟编辑打个招呼,深夜档晚间新闻上发个小稿子也不是什么难事。

不过,当赵千里被众星捧月接进了华北家具厂,赵华北拿出签订的合同,又给他当场演示“漆扇文化”时,赵千里来了兴致。

不错啊。

首先,漆扇是个新鲜玩意,没见过,可以做一条看新鲜的现场新闻。

新闻可以这么报道:“缤纷夏日,木兰古城街头出现了一种‘漆扇艺术’,成为市民的‘新宠’……”

其次,赵华北说“漆艺”是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嫁接现代载体”,是一条很不错的文化新闻。

新闻可以这么报道:“传统文化发新枝,中华非遗有了新载体……”

再次,从经济角度报道,这还是一条很不错的产业新闻。

甚至可以在18点档的《木兰新闻》上播出:“小扇子孕育新产业……”

这下好了,不光能挣到两三百的车马费,还可以换着角度发几条新闻,挣挣稿费。

不过这漆扇……“对了华北,这两天在古城步行街摆摊的是不是你?”赵千里问赵华北。

赵华北嘿嘿笑:“昨天摆摊的是我,摸一摸市场的反应和认可度。”

“那今天摆摊被城管处罚的呢?”

赵华北大笑:“那是赵聪明!

“他见我摆摊儿卖扇子,他就学着摆摊儿卖扇子。可是摆摊儿得守摆摊儿的规矩啊,不守规矩人家市容局不干他?”

“他活该!”赵千里跟赵聪明的关系很一般,并不同情。

“不说他了,商量商量策划的事吧。”

赵华北把赵千里拉到房间里,有些话不适合当着大家的面敞开了说:

“哥,你觉得这事儿有新闻价值吗?”

赵千里装出有点为难的样子:“新闻价值有是有,但是不大,策划策划、包装包装还行,包装好了说不定能上《木兰新闻》。”

赵千里是个爱钱的人,他这么说是为了把200块的车马费提到300块。

看赵华北家具厂里热火朝天的样子,让他掏300块也不是什么难事吧?

“你是说每晚18点档的《木兰新闻》?”

“对,木兰市的头头脑脑都看《木兰新闻》。”

“那太好了,怎么包装?”

赵千里煞有介事地想了想:“扇子是个好东西,漆扇也很有想法,但是单从新闻宣传的角度,这里面没故事。”

“故事?”

“对!上下五千年,人们记住的都是故事,有故事的东西才能写进了历史,才能被人记住。没有故事就不能帮助你卖扇子,你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你说的太对了,怎么样才能有故事?”

赵千里说:“我有一个观点不知道你能不能接受。

“其实可以这样,就比如你可以说漆艺是你家祖传的,你爷爷是中华非遗传承人,先咬定漆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属性’。

“这年头儿文化热,各地旅游开发都跟文化挂钩,只要把扇子跟非物质文化遗产咬死、锁定,包装起来就容易了。

“然后你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自小喜欢中华漆艺,在爷爷的指导下,给中华传统的漆艺找到时尚的新载体,悄然带动了乡村新产业。

“这样拍出来,肯定能上《木兰新闻》,还能做个小专题,怎么样?”

赵华北差点儿笑出来——他是不是偷听我和金满仓聊天了?怎么跟我一样的套路?

一点都不尊重新闻这个职业!

心里有共鸣,表面还是要装一装的:“办法是个好办法,可是哥,那不是造假吗?”

“什么造假?这叫包装!很常见的。”

“可是万一有人揭发我、笑话我呢?”

“谁揭发你?这条新闻发出来,你卖了扇子,文化局和旅游局做了宣传,领导看了高兴,他们都会维护你,谁会揭发你?”

“村里都知根知底。”

“知根知底又怎么样,新闻播出的时候,他们还在地里锄草,谁会看木兰新闻?

“兄弟,你就记住一句话,新闻未必是事实,新闻可以是一种众望所归的情绪。

“你说出来的话、做出来的事,正好是大家期待听到的、看到的,那就是好话、就是好事!懂吗?”

“确定能行?”赵华北还是装作犹豫的样子。

“反正上《木兰新闻》的路子我是给你指出来了,要不要这么拍,你自己说了算。”

“既然这样,那就拍吧。不过我爷没文化,说不出什么来?”

“那都是小事”,赵千里说,“”、换身好衣服,叫过来拍几个镜头,旁白交代一下就是了。”

于是记者赵千里当起了导演,赵华北全力配合。

赵铁柱、徐玉玲全程都不知道俩人商定的基调。

赵华北的爷爷被叫过来拍几个镜头。

很高兴,还以为孙子孝顺,单纯地想让他上上电视。

工人们为了能上电视,也很配合。

当然,主角是赵华北,现场漆扇演示,煞有介事地渲染非遗属性。

顺利拍摄完毕。

赵华北送赵千里出门,塞上300块钱,请他费心。

赵千里当即打电话给新闻部主任报送选题,新闻部主任让他抓紧剪辑,上今晚的《木兰新闻》。

赵华北另外拜托赵千里,把播出的新闻刻成光盘,他会安排人到电视台去取。

刻盘是举手之劳的事儿,何况人家花了300块钱,赵千里一口答应下来。

送走赵千里,回到家具厂,一大堆人都问“什么时候上电视”。

明明是今天晚上播出,赵华北不好意思让他们看到,信誓旦旦地说“后天晚上播”。

大家问哪个台、几点播。

华北说南山电视台,晚上10点《晚间新闻》播。

好吧,能看到才见鬼。

赵华北把赵千里拍摄新闻的事情告诉了金满仓,让他今晚6点留意收看。

当晚6点,赵华北没有守在家具厂,一个人溜回家里看新闻。

果然播出了,时长竟然有三分多钟。

赵华北虽然汗颜,但不得不说,不管是画面还是对漆扇的推介,真不错。

爷爷也像个固守传统的非遗传承人。

这边刚播出完毕,金满仓那边就打来了电话,把赵华北好一顿夸。

赵华北请他安排人到电视台取光盘,等10万把扇子制作完成,就可以带着复制的光盘一起发往全国各地、创造利润。

……

正如赵千里预料的那样,这条新闻播出的时候,赵庄村大多数人都没有看到。

又不是大大小小的各级官员,谁看官话连篇的《木兰新闻》?

不过也有凑巧看到的,比如赵聪明。

赵聪明带的钱不够交罚款,在市容局求了半天也没能把三轮车赎回去,只能先回家,准备明天带了钱再去赎车。

他别提有多闹心,不吃不喝躺在床上生闷气。

从中午憋屈到晚上,开着电视也看不进脑子里,直到看到记者赵千里关于“漆扇”的报道。

“那不是赵千里吗?这不是赵铁柱家的家具厂吗?

“那老头不是赵铁柱他爹吗?他就是老农民一个,什么时候成了非遗传承人?胡编乱造啊。”

一肚子邪火没处发,终于找到了出气口。

拿起电话打给赵千里——他以前求赵千里办事要过他的手机号。

“是赵千里吗?你们当记者的要脸不要脸,赵铁柱他爹算什么非遗传承人?

他就是个种地都种不明白的老农民!

赵铁柱给你多少钱你这样吹他?啊?”

好一顿骂,总算出了一口气。

赵千里不爽了:“聪明叔,市容局今天打电话,说扣了你的车,你的车还要不要?”

“呀!”赵聪明眼前一亮,却也立马矮人三分:

“我怎么没想到你啊我的好大侄,你市容局有熟人吗?帮我说个情呗?”

“我说你奶奶个腿!”

赵千里直接挂断了电话。

随即打给市容局新闻处处长:“你们不是扣了一个叫赵聪明的车吗……准备罚多少……200?

“我看200少了,他不是个好东西,正满世界骂你们,最好顶格罚,至少500。我给你们写表扬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