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潞州现大旱,青苗征三年

村子不大,很快陈二虎便带着林青来到了村中一座靠着溪流旁的房屋前。

此时溪流边,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女正蹲在溪边一颗水杉树下,挽起袖子,拿着一根棒槌在溪流边捶打衣服。

陈二虎看着溪流边的少女,脸上顿时露出了喜色,对着少女道:“红衫!”

溪边少女听到这突如其来的呼唤,手中棒槌顿了顿,然后扭头看了过来。

当看到小路边站着的陈二虎,少女愣了一下,而后立马站了起来,将棒槌丢在地上,惊呼道:

“阿耶!”

“呵呵,是我回来了。”

陈二虎看着少女笑着点了点头。

下一秒,少女连忙朝着陈二虎跑了过来,但跑到一半,看到陈二虎身边还站着个人,顿时便放慢了脚步,然后对着陈二虎作揖道:

“红衫见过阿耶。”

“哈哈,林兄弟,这是小女红衫。

红衫,这是我在路上结识的朋友,叫林青。”

陈二虎见自家女儿如此,忍不住笑了起来。

若是从前,这妮子肯定直接扑自己身上了。

“见过小娘子。”

“见过林郎君。”

二人闻言,相互行了个礼。

而后红衫连将陈二虎身上背着的包袱给卸下,道:“阿耶,林郎君,快进屋坐。”

旋即,林青跟着陈二虎来到了屋内。

屋内光线昏暗,红衫给二人倒了杯茶,然后看向陈二虎道:

“爹,你这次回来打算住多久?”

“一个月吧,再看情况,如今官府查的越来越严了,怕出事。

对了,家里怎么样?没出什么事吧?”

陈二虎说道。

红衫闻言,摇头道:

“倒是没出什么事,但是最近已经一个月没有下雨了,地里的麦子都快枯死了。”

“一个月没下雨了?”

陈二虎听到这个消息,不由得眉头一皱。

庄户人家都是靠天吃饭,若是天不下雨,那可是会死人的!

“嗯,不过咱们青石村还好,有溪流,还能挑水灌溉,但周围的村子怕是没那么好过,不少地都已经开裂了,听说上党的粮价现在已经涨到了五百文一斗。”

红衫说道。

“唉...希望咱们那位节度使能宽宏一些,否则今年又要死不少人。”

陈二虎不由得叹了口气。

......

而就在距离青石村六十里外的潞州城大都督府内。

昭义节度使高湜却是忧虑不已。

“高节使,如今北面沙陀时常骚扰昭义,军费已捉襟见肘,且如今潞州已有干旱迹象,军中人心惶惶,恐有生变,若不及时补充军费,怕是...”

支度使李刚看着高湜说道。

高湜听到李刚的话,沉默良久,开口道:

“此事我已上报朝廷,若朝廷能发放钱粮,应是无碍。”

然而李刚听到此话,却是有些急了,连道:

“朝廷岂会管钱粮?若朝廷不予,昭义两万士卒一旦溃散,沙陀定然南下,届时您定遭朝廷问责。”

高湜听到此话,不由得心中一惊,而后看向李刚道:

“那你以为...应当如何?”

“青苗征收在即,应当尽早征收青苗钱,以备军资,如此方可安稳士卒。只要有了钱粮,士卒自然会为朝廷卖命。”

支度使李刚说道。

“征收青苗...百姓又该如何活下去?如今已初现旱灾,我若强征,百姓口诛笔伐...”

高湜心中纠结不已。

一面是军队需要钱粮安稳军心,一面是天将大旱,强征青苗可能使他被百姓唾骂。

李刚见高湜似有些意动,嘴角不由得勾起一抹冷笑,而后道:

“节使何须忧虑?节使这么做也是为了昭义百姓安全着想,倘若没有钱粮,士兵如何保护百姓安全?这一切还不是为了昭义百姓?

而且,若百姓实在活不下去了,节使开仓放粮,届时百姓定然歌颂节使之善举,如此,既筹措了军费,又能为节使获得百姓名望。”

高湜听到支度使的话,稍微愣了愣,而后嘴角同样勾起一抹笑容。

他不是武将出身,而是文官,且其出生于渤海高氏,名门望族最看重的就是名望。

倘若能获得昭义镇的名望,自己这个节度使的位子,定然能坐稳,即便换届,朝廷也能给自己安排一个好地方。

而且,今年是自己担任节度使的最后一年了。

昭义镇与其他藩镇不同,昭义镇因为二十多年前刘稹叛乱被朝廷平定后,所有节度使皆由朝廷任命。

为避免昭义镇再次反叛,每任节度使的任期不会超过四年。

而高湜来这里已经三年了。

所以此时绝不能让北面沙陀人南下。

想着,高湜眯着眼睛,道:

“天降大旱,怕是未来几年也很难征收到青苗,既如此...预征三年青苗以充军资,另为抗旱挖渠,额外加征每户五文抗旱钱。”

反正自己就干最后一年了,这一年绝对不能有失。

至于以后?

以后自己都不在这里了,关自己屁事?

如今只要好好养着昭义镇这些牙兵,给他们吃好喝好,让他们为自己卖命就行。

而李刚听到高湜的话,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

自己原本只是想着从中捞些油水,所以才想着让高湜去征青苗。

谁想到,高湜比自己还要狠,一下征收三年青苗...

如今昭义镇青苗一年两征,一征为四十文一亩,一年就是八十文,三年就是二百四十文!

“是,我这就去安排。”

李刚脑中细算了一下,眼中却露出欣喜之色。

这次可来了个肥差,自己也能从里面捞上来不少油水。

毕竟,上报多少还不是自己说了算?

而此时,昭义镇的百姓们还并不知道节度使即将预先征收青苗,此时的他们还在为田间即将旱死的麦子而忧虑。

甚至百姓还寄希望于节度使会怜悯他们从而减免,甚至不征税。

......

两日后。

青石村。

林青在青石村已住了两日。

这两日在陈二虎家住着,倒也对青石村熟悉了一二。

陈二虎家中仅有一个独女,以及他的妻子郑氏。

其大哥陈大虎乃是青石村里正。

村中人大多姓陈,也有少部分马姓和刘姓,这些外姓人乃是二三十年前因为昭义镇反叛别的地方跑过来逃难的。

如今经过二十多年的磨合,已经完全融入到青石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