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架构的艺术:业务架构与IT架构一体化实践指南(原书第2版)
- (澳)斯维亚托斯拉夫·科图采夫
- 1453字
- 2025-05-07 10:56:09
The Translator’s Words
译者序
本人开始接触企业架构是在2017年,在2018年,Svyatoslav Kotusev出版了本书的第1版。当时国内能接触到的主流企业架构是TOGAF®,所以当看到Svyatoslav Kotusev在书中有理有据战天斗地的气魄时,我直接震惊了,可真敢写!
而在2020年,我因为要制作EA课件,冒昧给他写了封信,问可否授权我在国内将他的“EA一页纸”(Enterprise Architecture Practice on a Page)以及“教学包课件”进行非商用的汉化。Svyatoslav Kotusev快速地回了邮件,说“ok”。这也是李强老师和我私底下称呼他为“雷锋”的原因——只需要承认他为原作者,我们就可以直接使用他苦心开发的CSVLOD模型的相关材料。这是我和“雷锋”结缘的开始。
随后在我的推荐下,有幸机械工业出版社能认可并决定引进本书,于是我和李强老师、赵隆兵老师组成了微信的“EA三人行”群组,开始了本书的翻译工作。这本书内容极其丰富,涵盖的学科也很庞杂,且文字非常多。各类专业术语在不同语境下应如何翻译,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困难,要如何保留原意翻译的同时让读者读起来顺畅呢?最终我们意识到要克服翻译困难的关键是摒弃自己企图左右逢源的纠结心态,要真正理解作者的意图——实在不行的话,Svyatoslav Kotusev的邮箱不是还能用吗?
Svyatoslav Kotusev将自己定位为企业架构研究者,在国内的名气不算太大。近年来介绍他的文章主要有两篇:2023年陈果George公众号文章“企业架构框架:世纪忽悠”,以及更早的Thoughtworks洞见公众号文章“专访企业架构学者Svyatoslav Kotusev”。希望能通过本书,将他的见解向读者诸君进一步展现。
本书和其他企业架构类书籍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Svyatoslav Kotusev采用了近乎考古的方式,查阅了1700多份出版物和500多份印刷品,希望用史海沉钩的方式帮助企业架构正本清源。在我的认知中,除了史学外,很少会有信息技术学科会进行这样的文献史料分析,更不用说在企业架构学科中有如此丰富、完整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对范围如此之广、积累时间如此之长的众多资料进行查阅和分析,Svyatoslav Kotusev是我有机会了解企业架构历史发展的法则,并对企业架构形成真正新颖启示的第一人了。
从Svyatoslav Kotusev的论述出发,我们可以把企业架构研究的具体方法分解为三个步骤。一是鉴别、解读、分析丰富而完整的历史文献与资料,借此厘清企业架构的进程与基本事实,即“从史料到史实”——详见附录A。二是从第一个步骤所认识到的“史实”中“看到”企业架构发展的某些法则,形成对企业架构基本结构、基本架构工件的认识,即“从史实到史识”——详见第1章与第4~19章。三是将第二个步骤中所得出的对企业架构的认识,与对企业架构的总体认识和企业发展的一般法则相对照,获得新的启示,或者形成对企业架构的新认识,即“从史识到史观”——详见第2、3章一[1]。
另外,书中提及“不断变化的业务目标很快就会令基于业务战略的架构计划过时”。知识结构也是如此。在本书出版前,李强老师已经反馈“EA一页纸”已经更新到了版本v2.1,目前“业务流程图被放到重要位置了,就在业务能力旁边”。建议有兴趣的读者前往其官网(https://kotusev.com/)进行了解。
最后,本书是Svyatoslav Kotusev对企业架构的个人见解。在百家争鸣中,是否实用、好用,最终都需要靠“实践”说话。读者诸君请自行判断。也期待能听到诸君在企业架构实践中持续精进后的反馈。
全书的翻译工作得到了各方的大力支持,非常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的慧眼选材,以及李强老师、赵隆兵老师的全情投入。尤其李强老师在这方面的研究最深,对我的影响和帮助也最大,六大架构工件的译名也出自他的手笔。虽尽力翻译和审校,但错误和疏漏在所难免,欢迎大家不吝指正。
傅盛
2024年6月30日
[1]改编自鲁西奇先生历史著作《谁的历史》。当时在飞机上一看此书我一拍大腿,“天作之合”!我几乎可以只字不改,或者只字难改。——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