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离尘

夜四更,梅临宫四周静谧,上夜的宫人们倚着墙根打瞌睡。宫内遍栽梅花,时日正值梅花盛开,暗暗红香点缀在这暗夜,清静孤洁。

寝殿中,月影纱帷幔外,宫女轻声唤着:“公主,公主醒醒,王上召唤,命公主在含元洞见驾。”

含元,意有包含万物本源之意,因洞中常年供奉本国圣物,轻易不曾开启,怎么今日却要在这洞中见驾。

镇国公主虽睡意朦胧,依然匆匆起身吩咐左右梳妆。简单妆罢,身披镶珠红梅缠枝金丝暗纹大氅投身这暗夜之中。

公主一路急行至御花园西南角上,只见含元洞外重兵把守,洞门微启,公主屏退左右,只身入内。

这含元洞是南边凤凰山脚下怀卧的一天然洞府,凤凰山蜿蜒数千里,大小山丘接连不断,其势如凤,振振欲起,含元洞便开在凤凰心口处。

洞门只得三人身宽,洞内圆壁光滑,泛着贝母光泽,沿途小径郁郁葱葱遍落草卉,其中有一碧落草生气勃发颇具摇曳之姿,拇指宽的枝叶上凝着晶莹水珠,遥遥一望隐约可见那露珠外圈的珠色霞光,微微光芒映着小路弯弯曲曲数丈之远,终见这洞中绝妙所在。

深洞内乃是正圆形状,地上东北、东南、西南、西北角上分别立着四方白玉石柱,柱身古朴,浮着翻云暗纹,柱头上悬空点着明黄色灯火,照见正北方洞壁。

壁上悬挂人身蛇尾的女娲娘娘补天画像,像前供奉紫檀香案,案上正中摆着一尊双耳四足炉,炉内燃三支清香,炉身两旁各设一支金方烛台,炉前新盛了五果摆放。

此刻,君后正相携拜倒在案前的龙凤锦绣蒲团上。

“父王母后!”君后竟然一起等她,公主见状立刻上前行礼道:“问父王母后安,深夜有何急事吗?”

“吾儿免礼。”王后转过身来上前将公主扶起,抬眼看了下王君,拉着女儿的手说道:“今夜我和你父王收到一则重要军情,事关我朝三百年基业,所以不得不召你前来听令。”

公主望着母后神色温和但言语谨慎,触着她的手心微微有汗,答了句“是”,静静等着说下去。

王后放开拉着公主的双手,转身望向身后的女娲娘娘画像,周围火光映得她的侧脸格外坚毅,语速缓缓道:“再过一会儿,你父王就要朝见百官,一来宣告北边有戎战况,二来布置安抚臣民,三来我和你父王都将共同出征,前往北方。”

“怎么会是有戎来犯,近百年他们与我国交好,就算来犯,单论战力也不足以抗衡我北方诸军,这是为何?”公主不解这战事怎么如此急迫。

镇国公主自十二岁就被册立为储君,随王君临朝,起初只是在王君御座的屏风后设一案桌圆凳,每每临朝并不出声,只携文房四宝将当日议政内容记录下来,散朝再向王君求问,悉听教诲。如此三年才得以站到王君身旁,日常阅读奏章,兼代王君问政,朝内大小事务心中逐渐明晰。

当下心想就算有戎犯境,但却是边陲小国,武力末流,仅需北方大军镇压即可,但父王母后却要共同出征,既震惊又疑惑。

“请父王母后示下,儿臣替父王问政已有两年,儿臣愿替父王母后奔赴沙场,不让父王母后受战事之苦。”说罢,镇国公主扑通一声跪在地上。

“吾儿!”王后看着拜倒在身下的公主,一时忍耐不住,抱着她小声抽泣。此时,久未出声的王君走上前将这母女二人一同扶起,温言:“此次北方战事蹊跷,事关我朝乃至王族根基。孤怀疑敌军之中有上古妖类后裔,须得孤和你母后一探究竟。为保安全,你王弟现已被送至城外苍云观,再由你留守城内镇国并率族内长老守护这碧霞珠。”

帝君手指洞内正中祭坛处,这祭坛分为上中下三层,皆用白玉所制,下设一膝高的须弥座,须弥座上四周密密麻麻的雕刻着各样草木鱼虫、飞禽走兽,中层供奉着从各处采集的五色神土,黑土从长兴山脉而来、青土从泰州而来、赤土从洞庭城而来、白土从阳原城而来,四色神土中间还有一捧黄色神土由王城所供,五方神土凝聚起五色光亮,逐渐向上汇聚到顶层的灵珠上。这颗手掌心般大小的灵珠晶莹剔透,便是有戎信中扬言欲夺的碧霞珠。

“这碧霞珠乃是女娲娘娘当年补天时所得灵珠,先祖持此灵珠开国,恩受庇佑,三百年来风调雨顺,臣民和乐;我朝世代也皆由灵珠甄选继任帝君且无分男女,皆是女娲娘娘赐予我王族的福祉,断不可葬送在你我父女的手上。此去北方虽路途遥远,内外政事均交于你手,但孤却很放心。”

“吾儿自受封以来,勤勉好学、修身养性,天机一脉也屡有进益,足见天资其高。”隆庆王抬起右手,心念一诀,指尖溜出一缕红光直窜公主眉心而去。

“孤已将碧霞珠的用法传授于你,你定要将此珠妥善安置,如到万不得已时,必不能留与他人。此珠乃上古灵珠,女娲娘娘的部分灵力也封于此珠内,只可以此珠救苍生,万不可以此珠灭天地,切记,切记!”

镇国公主脑中一片混沌,望着父王母后殷殷期盼之态,心下知此次事关重大,不能做懦弱之态。

镇国镇国,镇守国家以之安定,既得一国百姓供养,危难之时又岂可让百姓受苦、国土动乱。公主按捺住面上不忍之情,整衣敛袖大拜道:“儿臣领旨,愿父王母后此去战事顺利,平安归朝。”

待公主踏出洞外时,东边天际,朝霞似流云般铺陈,空气中湿糯糯的,今日怕是要落雨了。

午后,一切准备停当,君后北征。

十五日后,西境、北境均已失守,君后皆亡于阵前,举国哀泣,镇国公主临危称王。

一月后,敌军兵临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