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读红楼梦·群芳流散
- 蔡丹君
- 1893字
- 2025-06-10 10:27:56
四出戏的秘密
在省亲的过程中,按例要请元妃点戏。清代在宴会中点戏是点“折子戏”,也就是从全本戏曲中抽出来一个片段。元妃点的这四出戏分别叫作《豪宴》《乞巧》《仙缘》《离魂》,脂砚斋明确地说这四出戏分别对应着一处伏笔,因为这四出戏非常不像在皇妃省亲这种场合该点的戏,其中藏着元妃自己的命运甚至是整个家族的结局走向。
先来看第一出《豪宴》。这出戏出自剧目《一捧雪》,这是明末清初剧作家李玉的名作,讲的是明朝嘉靖年间严世蕃为霸占古董“一捧雪”玉杯,陷害玉杯主人莫怀古的故事。莫怀古害怕严世蕃,不敢不献这个杯子,但是私心里又舍不得,于是就做了一个假的给严世蕃,这件事后来被莫怀古的门客汤勤告发了,严世蕃就要置莫怀古于死地,导致莫怀古举家出逃,其子莫昊就冒死上书,以昭雪父亲的不白之冤。
《红楼梦》写到《豪宴》这儿,庚辰本有双行夹批:
《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
所以,贾家之败很可能和一场告发有关。《豪宴》在《一捧雪》中是第五出,莫怀古把精于装裱字画和鉴别古董的汤勤举荐给了严世蕃,严世蕃设宴招待,这就为后来莫怀古被汤勤出卖,遭受迫害埋下了一个祸根。
最有意思的是,这出豪宴上也安排了一出杂剧,叫《中山狼》。这个名字大家应该很耳熟,“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在《红楼梦》十二曲中的第七曲,是迎春的判词,里面也说到“中山狼,无情兽”,说的是她后来嫁的丈夫孙绍祖。《红楼梦》后面也伏有相关的巧取豪夺的情节,比如贾雨村为了讨好贾赦,害死了石呆子,从他手里巧取豪夺了二十把古扇。
元妃为什么第一出戏就点《豪宴》?细读全书可以发现,元妃省亲之前刚刚参加完皇帝亲设的豪宴。在皇家豪宴的背后,她时刻感受到政治上的动荡和不安,所有的罪恶终有一报,所以点此戏以告诫众人。
元妃点的第二出戏是《乞巧》,出自洪昇的《长生殿》,写的是唐明皇、杨贵妃二人在七月七日祭牵牛织女二星,山盟海誓。但最后的结局是,杨贵妃被赐死于马嵬坡。这里就伏笔了“元妃之死”。等待元春的命运是政治动乱,死于非命。
元妃点的第三出戏是汤显祖的《邯郸梦·仙缘》。《邯郸梦》是一个与八仙有关的故事,讲了一个凡人叫卢生,他在邯郸旅店里遇到了吕洞宾。吕仙人给了他一个枕头,卢生就在枕上睡着并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一会儿娶妻入室,一会儿又遭贬官,一会儿又挂帅、封相,后来又被陷害、戴罪,可谓是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人生,情节相当丰富。可他醒来的时候,发现一锅黄粱饭竟然都还没有煮熟,所以他当下就开悟了,远离红尘去替何仙姑当扫花人。
《仙缘》是这部戏剧的第三十出,写的是吕洞宾引卢生至仙境与另外七个仙人相会,这出戏非常热闹,八位神仙轮番出场,俗称“八仙度卢”,所以清代人在吉庆活动时常常点这出戏。但这出戏的具体情节写的却是人生如梦,这和《红楼梦》的主旨很相似,看破就是超脱,但是现实中的人却很难超脱。
元妃省亲,盛极一时,就像是海市蜃楼;贾府的兴衰荣辱,到头来不过是一枕黄粱美梦,而梦终究是要醒的。正所谓“虎兔相逢大梦归”,元妃的一生也好,贾府的繁华也好,终究不过是梦一场。所以,这里就用这出戏做了伏笔。
我们再看元妃所点的第四出戏——《牡丹亭·离魂》,讲的是杜丽娘因梦成病,一病不起,知道自己行将离世,于是画下自己的画像,临终时有一番肝肠寸断的感叹。省亲本来是大喜之事,元妃却偏偏点了一出最富悲剧色彩的戏,她对自己的死亡似乎早有预感。脂批认为这里是“伏黛玉死”,但其实应该也是“伏元妃之死”。
为什么脂批说《离魂》这出戏和黛玉有关呢?首先,当然是因为红楼女儿的“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命运是相通的。其次,在细节安排上,《红楼梦》也可能故意借鉴了《牡丹亭》。有学者指出,《牡丹亭》中《离魂》这一场,有一支曲子叫《鹊桥仙》,其中有一句“一段暗香迷夜雨,十分清瘦怯秋寒”,与黛玉的《秋窗风雨夕》非常相似。此外,《离魂》里还有一个极为动听的曲牌叫《集贤宾》,是杜丽娘在中秋之夜即将离世的一段演唱。杜丽娘在病榻上思念柳梦梅,气若游丝,她想开窗看看月亮,可是外面下着雨,最后她在这样的夜晚离魂去世。因此有人说,这出戏就是暗含了“冷月葬花魂”这个预兆,元春和黛玉可能都死在中秋之夜。
其实,熟悉戏曲的读者,一眼就能看出这里的蹊跷。因为这个剧目安排是很别扭的,其中的《邯郸梦》往往被视作是不祥之兆,明末的冯梦龙在《邯郸梦》总评中也说:“世俗以黄粱梦为不祥语,遇吉事,不敢演。”《离魂》这种写宦门小姐杜丽娘因相思病而夭亡的戏,更是吉庆场合所忌讳的。元妃不仅毫无顾忌地点了这两出戏,而且还把《离魂》作为压台的大戏,这就很不符合皇家和封建家族点戏的规矩。所以说,曹雪芹将这四出戏安排在这里,是有着很明确的隐喻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