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发生了什么影响

青少年朋友们读到这里,会不会已经隐约觉得,毛泽东诗词似乎与其他古典诗词有所不同?是的。在毛泽东笔下,典雅高古的旧体诗词与中国革命建设的鲜活生动事件,高度地融合在了一起;“文化的中国”与“当代的中国”,“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流畅地化解了古今之界。如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高扬中华美学精神,毛泽东诗词是一个成功典范。

毛泽东诗词与其他文人诗词也有所不同。毛泽东作为诗人,是革命家诗人;作为革命家,是诗人革命家。这种兼具理想和浪漫的双重气质,在诗人中是很少见的。虽然承继“心物交融”的审美传统,但他不再写怀才不遇和看破红尘,不再写寒蝉凄切和报国无门。毛泽东以革命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书写中国人民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及震古烁今的伟业,无论在文字、节奏还是气魄、意境上都有一种“大”美气象,仿佛营造了一条“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审美河床,那里面奔涌出来的,是无畏、奋斗、自信、进取的精神浪花。毛泽东诗词用典而不为典所束,常常引出新的解释、新的启发;谨于格律而不为格律所拘,不以形害义,追求自洽;在遣词造句方面,多用新词新语,时代感强。总体上说,毛泽东诗词风格属于豪放派,在艺术上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

毛泽东诗词,是现当代中国旧体诗词的代表,是现当代中国文学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放在中华诗词发展史上来衡量,毛泽东诗词也是风骚独步的一座高峰。

最早发现毛泽东诗词特殊价值的,是近现代旧体诗词的代表人物柳亚子。读了《沁园春·雪》之后,他在唱和中称赞这首词“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连苏东坡、辛弃疾这些卓越词人也“犹输气概”“只解牢骚”。新中国成立时,柳亚子读到毛泽东更多的作品,于是做了一个总结,说是“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

到20世纪末,著名诗人、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创始会长贺敬之,曾这样评价毛泽东及其诗词:“以数量不多的诗,而能在一个产生过屈原、陶潜、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苏轼、辛弃疾、龚自珍等伟大诗人的诗词古国里自铸伟辞,自开奇响,吐纳宇宙之物象,开拓万古之心胸的诗人,也只能首推毛泽东了。”毛泽东诗词“被中国人民视为精神上的珍宝”,“读着毛泽东诗词,中国人常会感到自己在精神上被提高到一个很高的境界。那种从百年屈辱中终于站起来了的解放感和尊严感,被诗人熔铸成了一个崇高纯净、伟美多娇的诗境,集中地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1]

著名诗人、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创始顾问臧克家曾评价:“毛泽东诗词,不论思想性、艺术性,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影响之大,无与伦比。”[2]

毛泽东诗词不仅在中国有着庞大的阅读群体,也被译成英、法、俄、德、意、日等文字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远如南美洲的巴拉圭和地中海一角的希腊都有毛泽东诗词的译本”[3]。实际上,毛泽东生前接待外宾的时候,有不少外宾就主动引用毛泽东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就引用过“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词。有的外宾,则谈论毛泽东诗词对自己和在自己国家产生的影响。


[1] 贺敬之:《毛泽东诗词——新中国的民族魂》,《毛泽东诗词研究丛刊》第1辑,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1—12页。

[2] 臧克家:《我所想到的,我所希望的》,《毛泽东诗词研究丛刊》第1辑,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3] 叶君健:《毛泽东诗词的翻译——一段回忆》,《中国翻译》199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