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都尉李陵诗[13]

其源出于楚辞[14]。文多凄怨者之流[15]。陵,名家子[16],有殊才[17],生命不谐,声颓身丧[18]。使陵不遭辛苦,其文亦何能至此[19]

笺说

此是“诗人论”之始。

钟嵘诗歌美学,“雅”、“怨”为其核心。三品诗人,非“雅”即“怨”。“雅”出“《诗经》系”,“怨”出“楚辞系”,另有阮籍出“《小雅》系”,“《小雅》系”亦是“《诗经》系”之分支,由此构成《诗品》理论系谱。

三品之中,李陵出于楚辞,故“文多凄怨者之流”、“生命不谐,声颓身丧”、“使陵不遭辛苦,其文亦何能至此”,皆是出于“楚辞”、“怨”范畴之证明。

此论诗人身世与诗歌创作、诗风形成之关系,遭逢不幸,乃出诗人,与《诗品序》中“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或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又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相生发。

后世如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诗人少达而多穷……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汉诗总说》谓:“屈原将投汨罗而作《离骚》,李陵降胡不归而赋《别苏武》诗,蔡琰被掠失身而赋《悲愤》诸诗,千古绝调,必成于失意不可解之时。惟其失意不可解,而发言乃绝千古。”均胎源于钟氏此评。

诗例

李陵诗三首:

《与苏武诗》之一:“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屏营衢路侧,执手野踟蹰。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长当从此别,且复立斯须。欲因晨风发,送子以贱躯。”

《与苏武诗》之二:“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远望悲风至,对酒不能酬。行人怀往路,何以慰我愁?独有盈觞酒,与子结绸缪。”

《与苏武诗》之三:“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侧,悢悢不得辞。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时?努力崇明德,皓首以为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