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

贫血属于中医的虚劳、血虚、血证范畴,是由于心、脾、肾三脏先天不足或后天饮食不足,或久病体虚所致心、脾、肾三脏虚弱功能失调所致。现代医学的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可参照本病治疗。

临床表现为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水平,身乏体倦,头晕眼花,耳鸣心悸失眠,四肢麻木,月经紊乱,闭经,严重者出现晕厥。

心脾两虚

症状

心悸失眠,乏力困倦,食欲减退,腹胀便溏,严重者可出现出血,舌淡苔薄白。

治法

【选穴】心俞、脾俞、神门、太白。

【定位】

心俞:在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两侧旁开1.5寸。

脾俞: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两侧旁开1.5寸。

神门:仰掌,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内侧)端,尺侧腕屈肌的桡侧凹陷处。

太白:在足内侧缘,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操作方法

艾炷无瘢痕灸,用黄豆大艾炷,每穴10壮,灸至皮肤红晕不起水疱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肝肾阴虚

症状

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烦躁,失眠多梦,舌红苔薄或无苔。

治法

【选穴】肝俞、肾俞、太溪、太冲。

【定位】

肝俞:在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两侧旁开1.5寸。

肾俞:在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两侧旁开1.5寸。

太溪: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的凹陷处。

太冲:在足背侧,第1、第2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操作方法

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以局部皮肤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肾阳不足

症状

畏寒怕冷,身体困倦,嗜睡,四肢厥冷,腹胀泄泻,舌体淡胖苔白。

治法

【选穴】太溪、命门、肾俞、关元。

【定位】

太溪: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的凹陷处。

命门:在腰部,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肾俞:在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两侧旁开1.5寸。

关元:在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操作方法

艾炷隔姜灸,每穴5~7壮,待其将要燃尽皮肤有灼热感时移除,每日或隔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

对症治疗

贫血常伴有头晕、耳鸣等症状,临床可以根据伴随症状加用以下方法。

(1)头晕加百会、风池,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皮肤温热为度,每日1次,可以经常施灸。

(2)耳鸣加听宫,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每日1次,耳鸣消失后加灸2~3次。

【定位】

风池:在项部,枕骨下缘,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处。

百会:在头顶部,正中线上,两耳尖连线中点,或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听宫:在面部侧面,耳屏前(耳腔前突起的小软骨),张口时凹陷处上缘。

注意事项

(1)患者应坚持治疗,耐心施灸,配合药物内服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2)施灸期间保持充足睡眠,适度运动,增强脾胃功能,改善机体造血功能。

(3)饮食上应多食富含蛋白质和铁的食物,如鸡蛋、菠菜等,注意营养搭配均衡,忌食油腻煎炸食物。

病例

张某,女,32岁。于2年前确诊为缺铁性贫血,经多种方法治疗,病情尚能控制,但近来由于劳累,原来的治疗方案收效较前减弱,并伴有心悸失眠,头晕眼花,食欲差,遂来寻求中医治疗。其证属心脾两虚,治疗以补益心脾为主。取穴:脾俞、心俞、百会、命门,针刺30分钟并配合温和灸。治疗1个月后心悸、头晕等症状较前减轻,食欲较好,血常规显示红细胞、血红蛋白接近正常值,又继续治疗1个月,血常规各项指数正常,伴随症状消失,嘱其家人帮患者灸脾俞、心俞、命门,以巩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