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糖代谢

血糖正常值3.9~6.0,来源是,①食物糖消化吸收,②肝糖原分解,肌糖原不会分解成葡萄糖,③非糖物质糖异生。去路有,①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②糖酵解乳酸,③糖原合成肝糖原肌糖原,④无糖磷酸途径变为其他糖,⑤酯类氨基酸代谢生成脂肪氨基酸。

葡萄糖氧化产能的计算。一分子葡萄糖氧化产能为32或30个ATP。一般情况下,一个NADH可以产生2.5个ATP,一个FADH2可以产生1.5个ATP。

糖酵解产生丙酮酸的过程中,脱氢的两个氢离子在细胞质中,想要参与到第3步和第4步的氧化磷酸化,进入线粒体内膜结合O2生成水需要消耗能量。有两种方式分别为阿尔法磷酸甘油穿梭和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分别位于脑和骨骼肌或肝和心肌中,脱氢后分别最终产生1.5和2.5的ATP。所以两个氢离子转运内膜会差值两个ATP。

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中间重要产物是草酰乙酸。阿尔法磷酸甘油穿梭重要中间产物是磷酸二羟丙酮。

呼吸链是指在细胞线粒体内膜上,按顺序排列的一系列酶和辅酶,包括递氢体和递电子体。酶和辅酶分三类,4种复合体,都有自己的特征性成分,复合体一的特征性物质是FMN,复合体二的特征性物质是FAD,复合体三的特征性物质是Cyt-b、Cyt-c1,复合体四的特征性物质是Cyt-aa3,辅酶Q又称泛醌,与线粒体内膜结合不紧密,第3种是Cyt-c,一类以铁卟啉为辅基的酶,与线粒体内膜结合不紧密。

呼吸链上细胞色素Cyt的顺序:b、c1、c、aa3。递电子体的本质就是细胞色素。CoQ之前的为递氢体,传递氢离子和电子,之后的称递电子体,只传递电子。递电子体不一定是递氢体,但递氢体一定是递电子体。

呼吸链的分类是根据呼吸链传递氢的来源不同分为FADH2呼吸链,第1个复合体是2,琥脂甘油,和NADH呼吸链,第1个复合体是1。

氧化还原电位就是对电子的亲和力,呼吸链越往后走的物质对电子的亲和力越高,CoQ后面的细胞色素都是递电子体。

葡萄糖无氧氧化又叫糖酵解。

无氧氧化,提供能量比率为1:2,无氧氧化的优势:缺氧时可供能,可快速供能,无线粒体的细胞如成熟的红细胞供能,供能场所:细胞质基质。包括两个阶段十一步化学反应,糖酵解,葡萄糖和丙酮酸的比例为1:2。乳酸生成,丙酮酸和乳酸比例为1:1。

NADH是辅酶+氢的结构。无氧情况下,NADH会脱氢让其形成乳酸。有氧情况下脱氢让其与氧气结合生成水,变回NAD。

糖酵解的关键酶分别是第1步的己糖激酶,第3步的磷酸果糖激酶1,第10步的丙酮酸激酶,过程中消耗两个ATP生成过4个ATP,所以最终结果是糖酵解净生成两分子ATP和两分子在细胞质中的NADH。

糖酵解的步骤:

①葡萄糖生成葡萄糖-6-磷酸。关键酶:己糖激酶,消耗1分子ATP。己糖激酶有4种同工酶,4种催化葡萄糖生成葡萄糖六磷酸,但结构不同。其中,第4型名叫葡萄糖激酶,只存在于肝脏。

②葡萄糖6磷酸可逆生成果糖6磷酸。所以没有关键酶(关键酶催化反应不可逆)。

③果糖6磷酸生成果糖16二磷酸。关键酶是磷酸果糖激酶1,消耗一分子ATP。磷酸果糖激酶一的产物是果糖16二磷酸,可以正反馈促进反应进行,换句话说,果糖16二磷酸是磷酸果糖激酶1的激活剂,但果糖26二磷酸是其最强激活剂。

④果糖16二磷酸可逆生成,甘油醛3磷酸+磷酸二羟丙酮。

⑤上一步生成的磷酸二羟丙酮可逆生成甘油醛3磷酸。

4和5相当于一分子果糖16二磷酸可逆生成两分子甘油醛3磷酸。

⑥两分子甘油醛3磷酸可逆合成一分子甘油酸13二磷酸。脱去的氢和辅酶NAD结合,生成2分子NADH。

⑦甘油酸13二磷酸发生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甘油酸3磷酸,产生两分子ATP。底物水平磷酸化的本质就是产生ATP。

⑧甘油酸3磷酸变位生成甘油酸2磷酸。

⑨甘油酸2磷酸脱水,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⑩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发生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丙酮酸。关键酶是丙酮酸激酶,生成两分子ATP。

糖的有氧氧化4个阶段,①糖酵解,葡萄糖生成丙酮酸,②丙酮酸生成乙酰辅酶A,③三羧酸循环,④氧化磷酸化。其中234的反应部位位于线粒体。

丙酮酸由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催化生成乙酰CoA,脱氢生成2分子NADH。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包括硫辛酸,硫氨素,FAD,NAD,辅酶ACoA(内含有泛酸)五种。

三羧酸循环部位在线粒体,最后生成六分子NADH+二分子FADH2+二分子GTP。三个关键酶,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阿尔法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产能反应是琥珀酰CoA生成琥珀酸,产成能形式是GDP变为GTP,有4个脱氢反应分别为步骤4579,物质为异酮苹琥,九步具体如下。

①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和草酰乙酸反应生成柠檬酸,关键酶为柠檬酸合酶。

②柠檬酸生成顺乌头酸。

③顺乌头酸生成异柠檬酸。

④异柠檬酸生成阿尔法酮戊二酸,关键酶为异柠檬酸脱氢酶。脱的氢与NAD结合生成NADH。

⑤阿尔法酮戊二酸,生成琥珀酰辅酶A,关键酶为阿尔法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这一步脱氢与NAD结合生成NADH。

⑥琥珀酰辅酶A生成琥珀酸,产生的能量以GTP的形式生成。

⑦琥珀酸生成廷胡索酸。脱氢与FAP结合生成FADH2,与其他脱氢结合物不同。不能经过NADH呼吸链氧化。

⑧延胡索酸生成苹果酸脱氢。

⑨苹果酸再生成草酰乙酸,与NAD结合生成NADH。

巴斯德效应,指糖有氧氧化抑制无氧氧化。

氧化磷酸化的概念,氧化指呼吸链中氢离子和氧气逐步结合产生水,磷酸化指ADP利用氧化生成的能量与磷酸结合生成ATP。在氧化的过程中产生的能量属于热能,少部分维系体温,大部分无法直接利用,磷酸化的本质是将无法利用的热能储存起来。

磷酸化的过程是呼吸链上的复合体1和4、3都有质子泵的功能,是氧化磷磷酸化的偶联部位。复合体二无法泵出氢离子所以无法进行磷酸化。质子泵可以让线粒体内的氢离子泵到线粒体外,线粒体外氢离子浓度增高有向线粒体内移动的趋势,通过ATP合酶结合的氢离子通道再次进入线粒体中,氢离子势能转变为其他形式的能量被ADP利用,合成ATP。同时回到线粒体上的氢离子与进入线粒体内膜的氧气结合生成水。

氧化与磷酸化两个过程同时在呼吸链上进行,偶联关系。氧化消耗氧气,磷酸化消耗磷酸,每消耗一分子磷酸生成一分子ATP,磷酸和氧原子的比例可以表示生成的ATP数和消耗1/2氧气的比值。

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分别有4个,ADP、氧化磷酸化抑制剂,甲状腺激素,线粒体DNA突变。

氧化磷酸化抑制剂,有呼吸链抑制和解偶联剂,ATP合酶抑制剂。,呼吸链抑制剂分别是复合体1234的抑制剂。复合体一的抑制剂是异物巴比妥,鱼藤酮,粉蝶霉素A,复合体二的抑制剂有萎锈灵,复合体三的抑制剂是粘噻唑菌醇,抗霉素A,复合体四的抑制剂是一氧化碳,CN-,N3-。第2种抑制剂是解偶联剂,只氧化不磷酸化,比如二硝基苯酚或者解偶联蛋白,或只磷酸化不氧化。解偶联蛋白位于新生儿棕色脂肪中,只让氢离子回流不能磷酸化产生ATP,回流产能全部产热。第3种ATP合酶抑制剂,寡霉素和DCCD二环已基碳二亚胺,氢离子无法回流,势能无法转为热能,更无法转为ATP利用。

甲状腺激素对氧化磷酸化的影响。①促进解偶联蛋白生成,导致ATP无法生成,氢离子回流势能只转变为热能,体温升高,②促进钠钾ATP酶消耗ATP。

磷酸戊糖途径,葡萄糖6磷酸生成果糖6磷酸,关键酶是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磷酸戊糖途径的意义:①体内还原剂的主要来源,两分子的NADPH,②核苷酸合成的原料,5磷酸核糖。相关疾病:蚕豆病,缺乏葡萄糖六磷酸脱氢酶。红细胞没有足够的NADPH对抗蚕豆的氧化因而发生破裂。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糖原是糖的储存形式,合成的关键酶是糖原合酶,分解的关键酶是糖原磷酸化酶。

糖异生的概念,血糖降低时,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补充血糖的过程。常见可发生糖异生的物质有乳酸,升糖氨基酸,丙酮酸,甘油等。

以丙酮酸为例,糖降解的10步中有三步关键反应不可逆,所以糖异生也是这三步为不可逆关键反应。

关键反应一,葡萄糖6磷酸在葡萄糖6磷酸酶的催化下生成葡萄糖。对应糖酵解的,葡萄糖在己糖激酶作用下生成葡萄糖6磷酸。

关键反应二,果糖16二磷酸在果糖二磷酸酶1的催化下变成果糖6磷酸,对应糖酵解的果糖6磷酸在磷酸果糖激酶1的作用下生成果糖16二磷酸。

关键反应三,丙酮酸在丙酮酸羟化酶作用下生成草酰乙酸,再通过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对应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在丙酮酸激酶催化下生成丙酮酸。

乳酸循环,氧供不足时,肌收缩通过糖的无氧氧化生成乳酸,乳酸通过细胞膜弥散进血液再入肝,在肝内糖异生为葡萄糖,形成一个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