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宋诗歌与园林植物审美
- 王悦笛
- 10298字
- 2025-04-28 18:58:01
二 研究现状述评
(一)植物文化和审美研究
植物文化和审美研究,根据有无园林背景,可大致分为植物文学文化研究和园林植物审美和配置研究两类。下试分别述评:
1.植物文学文化研究
此类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考察植物所凝结的文化心理、所具有的文化特征;二是考察古代诗词文赋中的植物题材和意象。前者如何小颜《花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详细介绍了常见的观赏性花卉的文化寓意和历史渊源,剖析了我国传统花木的审美历程。潘富俊的专著《唐诗植物图鉴》(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和《草木缘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在植物学的立场上,以图鉴的方式,从植物与文学的关联出发,梳理和辨析了各种植物的名实、状貌及其与文学传统的相关问题。性质类似的著作还有王士祥的《经典唐诗植物图鉴》(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等;后者则常从文学意象和题材的角度切入,对单个花木意象作系统考察。程杰的《宋代咏梅文学研究》(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梅文化论丛》(中华书局2007年版)和《中国梅花审美文化研究》(巴蜀书社2008年版)等专著,从文学审美的角度,系统梳理了梅文化的嬗变轨迹。在其指导下,南京师范大学的硕博士论文在植物意象和植物文化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如俞香顺《中国荷文化研究》(博士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石志鸟《中国古代文学杨柳题材与意象研究》(博士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张荣东《中国古代菊花文化研究》(博士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渠红岩《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和意象研究》(博士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王三毛《中国古代文学竹子题材与意象研究》(博士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0年)、王颖《中国古代文学松柏题材与意象研究》(博士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丁小兵《杏花意象的文学研究》(硕士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雷铭《梨花题材文学与审美文化研究》(硕士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张俊峰《中国古代文学蘋意象研究》(硕士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朱明明《中国古代文学水仙意象与题材研究》(硕士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赵云双《唐宋海棠题材文学研究》(硕士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9年)、张余《中国古代文学蓬蒿意象研究》(硕士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0年)、孙培华《茶花题材文学与审美文化研究》(硕士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0年)、王功绢《中国古代文学芍药题材和意象研究》(硕士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徐波《中国古代芭蕉题材的文学与文化研究》(硕士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李倩《中国古代文学芦苇意象和题材研究》(硕士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石润宏《唐诗植物意象研究》(硕士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周正悦《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落花意象和题材研究》(硕士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等。海外方面,日本学者市川桃子所著《莲与荷的文化史——古典诗歌中的植物名研究》(中华书局2014年版)是诗歌植物意象研究中颇有创见的一部专著,该书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中莲与荷书写的分析,来阐述诗歌中所使用的词语——“诗语”——与诗人精神之间的关系。
此外,考察种植活动同文人生活与诗歌创作的关系,亦即“种植诗”研究,也是近年相关论文常采用的一种视角。种植诗的研究较多聚焦于柳宗元,有夏卫平《试论柳宗元种植诗价值》(《零陵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赵建军《从种植诗看柳宗元的贬谪心态——兼与白居易的种植诗相比较》(《阴山学刊》2011年第2期)、罗小芳《种植时空的文化意象——柳宗元种植诗时空分析》(《宁夏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俞香顺《柳宗元的花木种植与审美》(《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等论文。总论唐人种植活动的研究则有范杞燕《唐人种植诗研究》(硕士论文,宁波大学,2017年)。其余的种植诗研究,则大多分散在园林诗、农事诗、田园诗中的种植活动的研究之中。
2.园林植物审美和配置研究
这一类研究可分为两个方面:或侧重于园林美学的角度,探究人们对园林植物的审美思想和审美心理;或侧重于种植设计和景观配置的角度,考察园林植物的文化意蕴和种植手法。前者如朱铭、董占军的《壶中天地:道与园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以古典园林“自然、淡泊、幽雅”的境界观和“体天象地与得体揽胜”的设计观为文化背景,对古典园林的花木配置展开了相关论述。王铎的《中国古代苑园与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分别介绍了不同文化型园林的植物景观。章采烈《中国园林艺术通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九章“中国园林的花木造景艺术”对园林植物的种类、物理属性美、精神属性美、配置方式、不同空间的花木配置、花木配置的艺术准则等都做了详细论述。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将花木之美置于园林美的物质性构建序列中,分别阐述了花木的类型和性格,以及园林植物审美中的奇、古、名、雅等价值。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五章“园林植物中的文化因子”,详细分析了园林植物的“人化特征”以及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文化心理。王玉晶、冯丽芝、王洪力编著的《园林美学》(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以中国园林美学的发展历程为主线,同时介绍了园林植物的表现美和植物造景的各种形式。王毅的《中国园林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在论述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沿革及各期特点时,穿插有各朝代不同的植物景观及其文化审美心理,对探究园林植物审美的演变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侧重于种植设计和景观配置的研究,其专书主要有:苏雪痕《植物造景》(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年版)结合大量实例论述了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的意境美,以及植物造景的各种艺术特色。徐嘉德《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从文化背景、文化内涵、造园意匠及养护管理等方面,对古典园林的植物景观配置做了较翔实的论述。褚泓阳、屈永建《园林艺术》(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的相关章节,详细论述了园林植物的观赏特性、种植艺术的基本原则、种植手法及造景艺术,并对照西方园林植物造景手法,反思了民族风格的园林艺术特色。朱钧珍《中国园林植物景观艺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年版)是一部系统论述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的著作,介绍了各类型园林中各种园林植物景观的风格,并结合“诗情画意”探讨园林植物的景观艺术。另外,北京林业大学王欣的博士论文《传统园林种植设计理论研究》(2005年)对传统园林种植历史沿革、文化对种植设计的影响、传统种植设计理念以及设计手法都有较为深入的探讨,对研究传统园林种植文化和继承发展古典园林艺术均有相当的指导意义。
还有不少种植设计和植物景观配置的论述,则散见于园林杂论和园林设计专著的相关章节。如陈从周的《说园》(同济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是一部园林杂论,其中多有论及古典园林植物的美学特点、配置宜忌、生态习性及其与环境的协调关系等方面。杨鸿勋《江南园林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论述了江南园林花木种植设计的特点,并总结了园林植物的九大造园功能。刘晓惠《文心画境:中国古典园林景观构成要素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较为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形象特征、文化内涵,以及中国古典园林的形象构成要素及物质构成要素,相关部分对园林花木的景观作用及构成、选择与运用、种植形式都有较深入的探讨。余如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版)中的“花木配置”篇、章元凤的《造园八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年版)中的“花木的种类和配置”一章、孙筱祥《园林艺术与园林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的第二章“园林种植设计”等,均论及了古典园林的常见植物的配置组合,分析了古典园林种植设计理论在花木造景方面的各种作用。
(二)园林文学研究
学界一般以《学文》月刊1934年第2期所刊发的吴世昌《魏晋风流与私家园林》一文,作为园林文学研究的序幕。园林文学研究在20世纪30年代揭开序幕后,于80年代以后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陈从周发表于《扬州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3期的《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一文,认为“园之筑出于文思。园之存,赖文以传。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园实文,文实园,两者无二致也”,揭橥文、园艺术相生互通的关系,可视为园林文学研究的纲领性论断之一。李浩也在《微型自然、私人天地与唐代文学诠释的空间》(《文学评论》2007年第6期)一文中,认为唐代文学研究应当引入“园林诗”和“园林散文”的概念,并于2010年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上与王书艳共同发表的《被遮蔽的幽境:唐代园林诗概说》一文中,对学界已经确立的山水诗、田园诗和山水田园诗等诗歌类型的划分提出新的见解,明确了“园林诗”的提法。这些成果拓展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领域,促进了诗歌类型划分的深细化,推动了园林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园林与文学互动关系的总体探究,多见于通论性的园林史及园林文化著作,如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版)、张家骥《中国造园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及《中国造园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杨鸿勋《江南园林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王铎《中国古代苑园与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王毅《中国园林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陈植《中国造园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曹汛《中国造园艺术》(北京出版社2019年版)等专著的相关章节,这些专著从园林史和园林文化的角度,指出了园林与文学所产生的多元化关联,促进和深化了宏观和整体意义上园林与文学的互动研究。
除了通论性园林史、园林文化著作中宏观、整体意义上的讨论,根据研究侧重的不同,唐宋园林文学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唐宋断代园林文学研究
在唐宋两代的断代园林文学方面,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就唐代而言,主要专著有台湾学者侯乃慧的《诗情与幽境:唐代文人的园林生活》(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版),该书以唐代诗文为研究对象,考察唐代士大夫的园林生活的艺术境界及其对诗歌创作所产生的影响。李浩的《唐代园林别业考论》(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分析了唐代园林的诸多造园手法,阐释了唐代园林与诗文创作、士林风尚和社会文化的关联,勾勒出唐代园林别业的整体生态,推进了园林史和园林文学的深细研究。林继中的《唐诗与庄园文化》(漓江出版社1996年版)在山水田园诗的视角下,从文人心态、诗歌创作与美学意蕴等层面探讨唐诗与庄园文化的关联,展示了庄园文化对唐代文人心态和诗歌创作的影响。
主要论文有:李浩的《唐代园林别业与文人隐逸的关系(上、下)》(《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第2期),对唐代园林别业与文人隐逸间的深层关联,做了较系统的梳理。李浩的《〈洛阳名园记〉与唐宋园史研究》(《理论月刊》2007年第3期),通过考察唐宋洛阳园林的变迁,在史料学与史源学等方面评估了《洛阳名园记》的独特意义,指出其作为园林史文献的重要价值。李浩的《微型自然、私人天地与唐代文学诠释的空间》(《文学评论》2007年第6期),是对宇文所安《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化论集》的书评,提出唐代文学研究应当引入“园林诗”和“园林散文”的概念。沈世培的《唐代私家园林别业的艺术理念》(《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集中论述唐代私家园林别业所体现出的诸多造园理念,如因借自然、浓缩自然、美化自然、融入自然等,揭示其哲学和美学思想内涵。左鹏的《论唐代长安的园林别业与隐逸风习》(《云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探讨了唐代长安附近的园林别业与隐逸风习的内在关系。此外,学位论文中,李林的《唐代寺院园林与僧侣的园林生活》(硕士论文,西北大学,2009年),考察了唐代寺院园林的生活形态、僧侣的园林审美观念、禅境与园林意境间的相通点、修心悟道与园林生活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僧侣与文人交游及诗歌创作等问题。房本文的《唐代园林经济与文人生活》(硕士论文,西北大学,2010年),着重探讨唐代园林经济与文人生活的关系,论述了唐代园林的取得、经营、收支等情况。王书艳《唐人构园与诗歌的互动研究》(博士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分为上篇与下篇,上篇从整体上论述唐人的构园情形、构园与诗歌的互动关系,下篇以构园的四大要素山石、水泉、花木、建筑进行结构,详细论述唐人的构园生活以及构园要素与诗歌创作的互动关系,是探讨唐代诗歌与园林关系的较为系统、翔实的研究。还有的论文从地域的角度,考察园林与文学的联系,重要的可举陈冠良《唐代洛阳园林与文学》(硕士论文,西北大学,2009年)、魏丹《唐代江南地区园林与文学》(硕士论文,西北大学,2010年)、马玉《唐代长安园林与唐诗》(硕士论文,西北大学,2010年)等,对系统理解文学及园林的地域特性有所助益。
关于宋代园林文学文化研究,台湾学者侯乃慧所著《宋代园林及其生活文化》(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版)一书,是此方面的力作。该著以宋代诗文为主要依据,通过对诗文的梳理、分析和解读,证之以相关史籍地志、笔记丛谈的记述,再辅之以著者亲身的山居园游体验,对宋代园林艺术成就及园林生活内涵与文化意涵进行了深入探讨。此外,侯氏《唐宋时期的公园文化》(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版)一书,则由唐宋两代的公园文化切入,从新的侧面对唐宋园林文化进行系统的探讨,亦创获颇多。宋代园林诗文研究方面,作家个案研究与宋词园林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马东瑶、王润英《文人庭园与诗歌书写——以杨万里东园为考察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马东瑶《文人庭园与文学写作——以朱长文乐圃为考察中心》(《齐鲁学刊》2013年第4期)、胡建升《杨万里园林诗歌研究》(硕士论文,南昌大学,2005年)、徐海梅《南宋园林词研究》(硕士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李霞《从宋词看中国文人园林的意境》(硕士论文,河北大学,2009年)、雷艳平《苏轼园林文学研究》(硕士论文,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何淑滨《辛弃疾园林词研究》(硕士论文,中南大学,2011年)、杨晓丽《二晏园林词研究》(硕士论文,中南大学,2011年)、吴紫英《宋词园林意象的审美文化解读》(《鸡西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等论文,在揭示具体作家园林文学成就及宋词园林意象、意境营构的文学特征和美学内涵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另外,罗燕萍的博士学位论文《宋词与园林》于201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文以园林视角考察宋词,考证宋代文人的园林别业,并在此基础上解读宋词中的园林意象,进而对宋词与园林相似的美学风格以及两者间的互动关系多有论述。
2.具体作家的园林文学创作的个案研究
学界对于园林文学的作家个案研究数量较多,取得了相当的成果。陈铁民《辋川别业遗址与王维辋川诗》(《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年第4期)、岳毅平《王维的辋川别业论》(《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年第6期)、李志红《王维辋川别业的园林意境》(《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等论文或考辨王维辋川别业的规制、形态和地理位置,或探究王维园林诗意境和园林审美,在事实考证和文学、美学探究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白居易的研究成果更为丰富,主要有岳毅平《白居易的园林意识初探》(《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和《白居易的园林艺术法则初论》(《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徐维波、韦峰《从〈池上篇〉与〈庐山草堂记〉看白居易的造园思想》(《南方建筑》2003年第2期),李志红《〈草堂记〉与白居易的园林意象》(《郑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等。其中岳毅平《白居易的园林意识初探》,以白居易园林诗文为研究对象,从多个方面探讨白居易的园林意识;李志红《〈草堂记〉与白居易的园林意象》(《郑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论述白居易的庐山草堂所体现出的各种造园思想和手法。此外,台湾学者曹淑娟的《白居易的江州体验与庐山草堂的空间建构》(《中华文史论丛》2009年第2期),论述了白居易的庐山草堂对于后世文人建构园林的重要意义。柳宗元的研究,有不少文章从上文提及的“种植诗”的角度切入,探讨其山水观和园林思想。另外,祁志祥的《柳宗元园记创作刍议》(《文学遗产》2007年第5期),以柳宗元被贬永州、柳州期间所作的亭记、堂记为考察对象,考论园林景观的人文意蕴与营造法则,充分肯定了柳宗元为园记这一文体的定型及流行做出的贡献。李德裕的园林文学研究,主要有赵建梅的《试论李德裕的平泉诗》(《文学遗产》2005年第5期),黄晓、刘珊珊的《唐代李德裕平泉山居研究》(《建筑史》2012年第3期),两文以李德裕的平泉庄诗歌为考察对象,通过诗歌的意象、语言,探讨李氏的政治道路及其心态变化。前文提及的马东瑶《文人庭园与诗歌书写——以杨万里东园为考察中心》与《文人庭园与文学写作——以朱长文乐圃为考察中心》两篇论文,则较为细致地考察了杨万里、朱长文等人的文学创作与园圃经营的关系。雷艳平《苏轼园林文学研究》(硕士论文,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从园林的视角研究苏轼的诗、词、文,由此探究苏轼的园林思想及文化内涵。何淑滨《辛弃疾园林词研究》(硕士论文,中南大学,2011年)、杨晓丽《二晏园林词研究》(硕士论文,中南大学,2011年)分别探究了辛弃疾、晏殊及晏几道的园林词,由之分析词人的审美理想和人生态度。
3.园林景素与文学的研究
园林有建筑、花木、山石、水面等要素,其下又可分细为楼、台、亭、阁、壁、轩、斋、窗、栏杆、花卉、树木、石、池水等种种富于艺术特质的景素。这些园林景素各美其美,各异的艺术特色,合成了园林的综合之美。从园林景素的角度展开研究,可由小见大,细致深入地展现园林艺术的多样美感及其所包含的人文意蕴。这方面代表性的论文有:王书艳《唐代园林诗中的“窗”》(硕士论文,西北大学,2009年)、张玲《唐亭的文化透视》(硕士论文,西北大学,2009年)、李青《唐代楼阁题咏诗研究》(硕士论文,西北大学,2010年)、张现《〈全唐诗〉中的山石意象研究》(硕士论文,西北大学,2011年)等。王书艳的博士论文《唐人构园与诗歌的互动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则分专章,从山石、花木、水景、建筑等景素,研究探讨园林诗与之的互动关系。
4.国外研究
国外的中国古典园林文学研究以美国、日本为最盛。宇文所安的《唐代别业诗的形成》(上、下篇)认为,相较于中古,唐代的别业和园林展示了一个不弃绝公众生活而又寻求个人隐退的空间,在此空间里,仕与隐的矛盾得以调和。这一论点在他后来的《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文化论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中得到更为详尽的阐述。该书还提出了“受保护的私人领域”和“微型自然”的概念,认为“中世纪”终结的表现之一,就是文人妥协于公众社会,不排斥社交活动,向内营造一个自娱的、排他的私人天地,同时以微缩的形式重现真实世界的全貌,形成一个人工化的自然。私家园林驯化了唐代文人的隐逸特征,从中世纪将隐逸纯粹地界定为对公共生活的拒绝,到创造公共世界中被封闭和被保护的私人空间,这是宋以后不断重复的基调,是“现代”的开端。宇文所安的门生杨晓山在其《私人领域的变形:唐宋诗歌中的园林与玩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中,展示了从中唐到北宋的城市私家园林在诗歌中的再现与中国士人文化中私人领域形成之间的关系,并诠释了文人与园林的结合方式,将“私人领域”归纳为“占有”“独特性”“展示”和“游戏”四个概念。值得关注的西方学界的研究,还有德国学者玛丽安娜·鲍榭蒂的《中国园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年版),在向西方传播介绍中国园林文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美国艺术史家高居翰与中国学者黄晓、刘珊珊合著的《不朽的林泉:中国古代园林绘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从明清园林画的角度,结合明清园记、园林诗等园林文学,细致再现了明清园林的各种审美细节,从新的角度审视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生态。
日本学界重要的相关著作主要有:冈大路的《中国宫苑园林史考》(农业出版社1988年版),该书通过系统梳理中国历代宫苑园林的相关史籍文献,详细分析了各个时期的宫苑园林建筑设计的特点和风格,并与同期日本园林做出比较。日本学者妹尾达彦则有一系列关于唐代长安城及其近郊庄园的考论,如《唐代长安近郊の官人别庄》(唐代史研究会编《中国都市の历史的性格》,刀水书房1988年)、《唐长安城の官人居住地》(《东洋史研究》第55卷第2号,1996年)、《唐长安城における官人の居住环境》(《历史人类》第27期,筑波大学,1999年)等,其翔实的考辨对考察唐代城市园及郊野别业有相当的参考意义。日本学者埋田重夫所著《白居易研究——闲适的诗想》(西北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则从“身体与姿势”“衰老与疾病”“住所与家人”等方面考察白居易的闲适文学和闲适思想的内核,多有创见。“住所与家人”的部分,尤为集中地涉及了白居易园林诗歌的写作特色。
(三)唐宋园林与绘画研究
为了更全面地考察唐宋园林植物的审美情况,画论、画史著作及绘画作品也是本书需要关注的文献,因此唐宋园林与绘画研究的基本状况在此也稍作论及。
1.历代画论、画史类著作与园林植物配置和审美的研究
历代画论、画史类著作中包含大量可以被园林种植设计借鉴的方法和原理,如南朝宗炳的《画山水序》中含有透视原理,署名王维的《山水诀》中“平地楼台,偏宜高柳映人家;名山寺观,雅称奇杉衬楼阁”的构景取向也多为后世园林继承。本书附录一对唐宋画论、画史著作中与植物构图相关的内容有较为全面的整理。宋代画论、画史方兴未艾,元明清的同类著作更是杂出如林,如清代沈宗骞的《芥舟学画编》及《山水画论》、方薰《山静居画论》、蒋骥《读画纪闻》、蒋和《写竹杂记》等,都包含大量与植物构图相关的绘画原理和植物小景的营构方法,对考察古典园林的构图美学有相当的价值。探究古代绘画理论对园林植物造型、造景的影响,讨论园林植物与绘画关系的研究,多散见于前文所举的园林史、园林美学、园林文化及园林植物配置专著和论文中的相关章节,这里不一一列举。专题考察唐宋园林植物中的画理、画趣的研究还比较缺乏。
2.宋代绘画中的园林形象研究
唐代绘画中对园林形象的描绘并不多,相关的研究也十分有限,这里主要梳理对相关宋画的研究情况。宋代绘画中园林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学和美术史学两个领域。就其整体状况而言,更多着眼于绘画中的园林建筑,对包括园林植物在内的其他园林要素则相对关注较少。
建筑学领域,梁思成的《营造法式注释》多处运用宋画考证李诫《营造法式》的文义,揭开了以绘画考证古代建筑的序幕。后来的建筑史、园林史著作,如潘谷西《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年版)、郭黛姮《中国古代建筑史·宋、辽、金、西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等,都使用和参考了一些宋画来说明宋代建筑的状况。此外,罗哲文《一幅宋代宫苑建筑写实画——金明池争标锡宴图》(《文物》1960年第7期)、郑力《园林山水画刍议》(《新美术》2001年第1期)、邓国祥《从界画看中国古代的建筑意识》(《文艺研究》2003年第6期)、胡浩《宋画〈水殿招凉图〉中的建筑研究》(硕士论文,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张慧《从宋代山水画看宋代园林艺术》(硕士论文,浙江大学,2013年)、潘怡《界画中的建筑意味与人文精神》(《明日风尚》2014年第14期)等论文,均通过宋画考察宋代建筑和园林的实际形态和营构思想。
美术史领域,与宋代园林直接相关的部分主要为对界画发展历程和技法的研究。如令狐彪《界画琐谈》(《中国画》1982年第3期)、游新民《中国界画技法》(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等文章和专著均探讨了宋代界画的基本情况和绘画技法等内容。针对界画家及界画作品的个案研究,主要有李锦炎《界画〈黄鹤楼图〉和〈岳阳楼图〉》(《文物》1978年第7期)、傅熹年《论几幅传为李思训画派金碧山水的绘制年代》(《史学情报》1984年第3期)、肖红《张择端〈金明池争标图〉探微》(《河南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等。无论建筑学领域还是美术史领域,研究者们都以宋画为重要的图像文献,运用历史考证的方法,对宋画所反映的包括园林在内的宋代建筑,以及以界画为主的宋代绘画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对考察宋代的园林环境和园林文化精神及其与绘画的关系多有裨益。
综上所述,就植物和文学的关联而言,学界对植物与文学之间的密切关系已有相当的关注和讨论,在诗歌植物意象、文人种植诗以及植物景观的文化心理、美学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学界对园林植物审美的复杂内涵及其对诗歌创作的重要影响,缺少足够的关注。就园林和文学的关联而言,学界对唐宋园林与文学之关系的讨论着墨颇多,在园林与文学审美特性的总体考察、园林文献的整理与稽考、园林景素与文学表现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对伴随园林发展而趋于深化的园林植物审美则缺少细致的探究,更未能充分考察园林植物审美对唐宋诗歌艺术的深刻影响。在绘画方面,学界通过唐宋画论、画史和绘画作品,就唐宋的建筑形态、园林艺术及城市发展等问题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其研究主要偏重园林建筑的考察,较少聚焦于园林植物,还存在大量的绘画基础资料有待整理,并将其运用到唐宋园林植物审美的研究中。此外,聚焦于园林植物的研究,则多从景观配置、园林设计、城市规划等学科领域着眼,对园林植物背后复杂变化的文人审美心理和文化传统相对缺乏细致深入的考察。鉴于目前学界的研究情况,聚焦园林植物、以唐宋诗歌为切入口,并辅以绘画及植物谱录等其他类别的文献,考察园林植物进入唐宋文人的审美领域的历程和书写特色,及其与诗歌、绘画等艺术门类的互动关系,正是本书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