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阡陌暖春:中华诗词的格局与文脉
- 张志昌
- 15字
- 2025-04-27 16:24:56
第二章 唐长安城:魂牵梦萦的舞台
08.包容开放的长安
唐代的长安城,首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整个长安城,周长近37公里,总面积达84平方公里。这是什么概念?几乎相当于今天西安城墙内面积的10倍。
其次是全球人口最先达到100万的城市。这100万人口的数字从诗文和零散史实中可以推测,正史中少见记载。这100万人口除本土人口外,还包括外来人口。韩愈《论今年权停举选状》云“今京师之人,不啻百万”,这大约是准确数字。韩愈《出门》诗云“长安百万家,出门无所之”;贾岛《望山》诗云“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元稹《遣兴十首》诗云“城中百万家,冤哀杂丝管”。这几句诗中的“家”应作“人”理解。
最后是当时世界上域外人口最多的城市。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诗云:“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大约有2万名外国使者和朝拜者来到长安,其中有不少人甚至几代都寓居在长安。波斯、高丽、新罗、大食、南天竺、北天竺、印度、日本等国人来到大唐从事通商、做官、传教等活动,唐王朝从中央到地方都专门设有鸿胪寺、市舶使、主客郎中等机构和官职,专门负责管理外来事务和人员。这些城外人在唐朝享有粮食、布匹、交通、住宿、通婚、仕途等多方面的政策性福利,甚至这个开放的王朝在科举制度上针对外国“留学生”特设“宾贡科”,大食人李彦升、波斯人李珣、新罗人金云卿等都是通过“宾贡”考试入朝为官的。
值得注意的是长安城从建立初期就比较重视城市的规划设计和功能划分。政府办公区为宫城;皇帝办公区为皇城;老百姓居住地为京城,区域明确且功能清晰。长安城建筑美学的格局对称和谐,纵横开阖,气势恢宏,突出了宫廷皇室的中心地位,维护皇权尊严,是宗法文化在都城建设上的集中体现。
京城也称为外郭城,共开12座城门。根据示意图可见,宫城居北侧中央,皇城居北部内侧中央,东西为东西市,分设万年县和长安县,东南为供皇家游乐的芙蓉园和曲江池。唐长安城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发展成“非均衡对称性”的格局,这主要体现在大明宫等建筑物的兴建上。唐朝统治者对唐代按照“因地制宜”的思想进行规划,布局特征体现的是以帝王为中心和中央集权体制,突出政治军事职能。白居易云长安“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形象地概括了长安都城规划上的严谨有序和整齐划一。
唐长安城的前身是隋大兴城,设计者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城市建筑师、规划师宇文恺。宇文恺还是隋东京(洛阳新城)规划建设的实际主持者。宇文恺出身将门,其父和两位兄长皆以战功加官晋爵,建立功勋,但他自幼不好弓马而好读书,曾担任匠师中大夫、营宗庙副监、太子左庶子等职,实际为北周、隋建筑工程方面的最高主官。除大兴城和洛阳城外,当时的太庙、仁寿宫、皇陵、广通渠,以及贯通渭河至黄河的漕运河道等工程,都出自这位天才的规划建造师。宇文恺主持大兴城兴建,并非在原有基础上的改建和扩建,而是在短时间内按周密规划兴建而成的崭新城市。全城由宫城、皇城和郭城组成,先建宫城,后建皇城,最后建郭城。开皇二年(582)六月开始兴建,十二月基本竣工,命名大兴城,开皇三年(583)三月即正式迁入使用,前后仅九个月,面积达到84平方公里。大兴城超过了汉长安城和罗马、拜占庭和后来的巴格达、元大都、明南京城、明清北京城的面积,堪称世界第一都城。整个工程规划、设计、人力、物力的组织和管理相当精细和严谨。在规划和施工过程中,还综合考虑了地形、水源、交通、军事防御、城市管理、市场供需等配套问题,以及都城作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的特点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标志着当时的中国所达到的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
面对具有严格规划和鲜明个性风格的唐长安城,诗人李白在乐府诗《君子有所思行》中赞赏道:“紫阁连终南,青冥天倪色。凭崖望咸阳,宫阙罗北极。万井惊画出,九衢如弦直。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李白登上了紫阁峰,要知道紫阁峰是秦岭终南山脉的一座山峰,那个时代,没有高层建筑,没有空气污染,晴空下视野辽阔,向北眺望即可看见壮丽的长安城。朝廷的宫殿群雄踞城市北部,大道如弓弦一样笔直,把长安城划分成一个个规整如画的井字,目光远处亦可见波光粼粼的渭河。这一幅美丽的长安全景图,不仅是对官吏市民居住生活及商贾活动的一百零八坊盛世街景的赞叹,也是对包括国家大典举办地承天门、皇城朱雀门、明德门的庄严、广阔场景的肯定。历时近三百年的唐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文明的国家,长安城是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繁华都市,五原八水,山川秀丽,高殿低宇,风景宜人。唐代诗人沈佺期有诗云:“汉家城阙疑天上,秦地山川似镜中。”李白晚年在《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诗中回忆长安时,也不吝笔墨地盛赞长安:“长安大道横九天”。
《全唐诗》开篇即唐太宗李世民的《帝京篇》十首,叙写了长安城的气势宏伟、山河壮观。第一首写道:“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余。”唐太宗李世民贵为帝王,胸襟开阔,极力铺陈着盛世长安的壮丽景观。“雉”为古代专门用来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亦即皇帝永久居住的宫城仅围墙就高达百余丈长。在巍巍秦岭和函谷关的衬托下,大唐首都长安以雄伟的壮姿吸引着普天之下以及世界各国的宾客,城市的这种面貌本身就昭示了这个“亡隋为戒”的大一统政权的开放心态和宏大胸怀。这首诗不算唐诗中的一流水准,即便在李世民的全部诗歌中也不是最好的,明显的缺陷在于辞藻堆砌,文采淡然。所以收在第一首,应该是李世民的盛世帝王气象和诗中呈现的长安威仪所致吧。“冰消出镜水,梅散入风香”,“初秋玉露清,早雁出空鸣”,“条风开献节,灰律动初阳。百蛮奉遐赆,万国朝未央”,“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等句就是李世民掷地有声、混一海内、屡战屡胜的情采焕发。
凝望长安,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流淌着我们对文化传统的坚守和民族精神的追求。这里有气壮山河的秦兵马俑阵营,有玄奘译经、杜甫和高适等题诗的大雁塔,有集历代书法大成的碑林,亦有帝王们安葬的墓园或曾经驻跸的庙宇。更有无数文人墨客、士人阶层或游览驻足或辗转居住的府第。璀璨的中华文化伴随着这座伟大的城市从源头汲取精粹,从汉唐历史风云中积淀涅槃,从瞬间澄明中欣欣向荣。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月色如银,李白从长安的繁华中听到了千家万户的痛苦和思念。“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这是诗人王维行走在巍峨的终南山中,他看到山峦绵亘不绝,云雾缭绕,分向两边,白云茫茫中不见来路,青霭蒙蒙,走到跟前却杳然不见,这种奇妙的景象让诗人咏叹山之辽阔宏伟,千岩万壑之千形万态千变万化。“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人王勃在长安送别杜姓朋友远赴四川任职,辽阔的三秦大地拱卫着雄伟的长安城,虽同是背井离乡,但同在四海之内,朋友间情谊无处不在。“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旅居长安多年的唐代诗人赵嘏思念家乡,长安时值晚秋,淮安的鲈鱼正肥美,无奈回不去。拂晓时分,宫殿周围一派深秋景色,天空中弥漫的曙光带着寒意,紫色的菊花静静开放,水面的莲花凋零,欲归而不得,诗人心境凄凉。长安纵然宏伟,可不是每个人在此诸事都能遂心愿,“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凭栏高望,望乡思归。因此诗,杜牧称之为“赵倚楼”。
诗歌传统和人文历史在长安从古至今就没有间断过点点灵犀和盈盈光影。汉唐以来的一床床古琴、一滴滴朝露、一池池春水、一轮轮明月、一坛坛老酒著微而显大千,留下了多少“白荒荒”“乱纷纷”“情渺渺”“意悠悠”。
诗人作家眼中的长安无不是包容兼蓄的。一座城市的包容可能会给一个作家个性的完善提供条件,换句话说,你想怎样便怎样,只要有吃有喝且不违规违法,城市何言哉?!从塞上榆林来到西安求学然后定居工作的散文家李红岩慢慢地研磨着这座城市,他曾深有体会,“从岐山脚下走到长安丰镐的西周先祖到创建世界文明中心的大唐子民,西安以海纳百川的气概迎接着天下各路豪杰,它的兼容成就了自己辉煌的历史,自己引以为豪壮的历史又熏陶出这座城市更加开放、宽容、自信的性格。”[1]
隋唐之世,文化上经过长期酝酿,一个更为崭新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时期到了。从中原到江淮到天山南北,汉民族的强大和主动,使得文化文明在更广阔的地域中进行交互渗透,唐政权与中亚、南亚、东亚等各国交往频繁。社会物质和精神文化的丰富与活跃,突破了长期以来中原文化圈中的某些偏见,艺术、宗教、科技等方面的新鲜血液也成为滋长唐诗的火热土壤。初唐时期,“万姓获安,四夷咸附”。唐高祖李渊主持的宴会上,突厥可汗起舞助兴,南越酋长吟诗作赋,一时形成华夷一家的局面。有唐一代,胡人出身的宰相,数量达到十分之一。社会层面上,胡人的画师、乐师、医师、商人、僧侣、歌伎活跃在长安城。唐传奇《东城父老传》中描述道,“今北胡与京师杂处,娶妻生子,长安中少年有胡心”,这种宏阔的胸怀和气魄注定是要突破前朝诗坛浮艳诗风的。唐代变革南朝以来宫体诗是理所应当的,闻一多先生在论及这一变化时说:“专以在昏淫的沉迷中作践文字为务的宫体诗,本是衰老的、贫血的南朝宫廷生活的产物,只有北方那些新兴民族的热与力才能拯救它。”(《宫体诗的自赎》)
长安,既是封建帝国的象征,是恢宏气象和辉煌唐诗的策源地,是政治、军事舞台,也是历史和诗歌艺术的舞台。因此,唐诗中多见“千秋”“万世”“万国”“八方”“九天”“日月”“乾坤”“长河”等词语,极显国土广阔。《新唐书·地理志》言唐朝疆土,“东至安东,西至安西,南至日南,北至单于府”,实际的面积和唐诗中的阔大意象相称。可是,再言中原、塞北、江南,唐人心理上的中心是关中和长安。“日月低秦树,乾坤绕汉宫”“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一个以长安和关中为中心,受到八方拱戴的中华王都始终是诗人歌咏的对象。